[发明专利]基于波长编码技术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9493.4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6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祝宁华;王玮钰;孙文惠;刘建国;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波长 编码 技术 光电 探测器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仪器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 的测试装置测量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呈现爆炸式的增 长。在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体系中,光纤通信技术以它在带宽和传 输距离方面所具有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 一,在现代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电探测器是光纤通信系统中 的关键器件,提高光电探测器频率响应特性的测试水平对光纤通信系统的 设计与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光电探测器频率响应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 几种:
(1)网络分析仪频率扫描法。该方法原理简单、快速直观,但需要 一个已知频响特性的光发射器或探测器作为参考,且整台测试设备价格不 菲,测试带宽越高,价格越贵;
(2)时域法。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波形,简单直观,但需要带 宽至少为被测光电探测器带宽3至5倍的标准光源,如需要测量带宽为 40GHz的光电探测器,就要求激光器的带宽达到120GHz以上,这显然难 以实现;
(3)自发辐射拍频法。即强度噪声技术,简便迅捷、测量范围宽, 其主要问题是测试动态范围小,信噪比不高,且连续光谱很容易使探测器 达到饱和,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的光电探测 器频响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以能够快速直观地获取光电探测器的频率 响应。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的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置,包 括:
一光波长编码发生器,用于产生包括参考光脉冲信号和延时光脉冲信 号的编码光脉冲信号;
一光隔离器,其输入端与光波长编码发生器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将光 波长编码发生器产生的编码光脉冲信号单向传输;
一光纤耦合器,其端口①与光隔离器的输出端相连;
一光延迟线,其一端与光纤耦合器的端口②相连,用于将延时光脉冲 信号进行延时;
一光偏振控制器,其一端与光延迟线的另一端相连,该光偏振控制器 的另一端与光纤耦合器的端口④相连,用于调整延时光脉冲信号的偏振 态;
一待测光电探测器,其输入端与光纤耦合器的端口③相连;
一拍频信号检测器,其输入端与待测光电探测器的输出端相连,用于 检测和记录待测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其显示的频谱峰值包络线即 为所述待测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置的 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光波长编码发生器产生参考光脉冲信号和延时光脉冲信号的 编码光脉冲信号,所述产生的参考光脉冲信号和延时光脉冲信号的波长随 时间阶梯变化;
步骤2:参考光脉冲编码信号由光纤耦合器的端口①进入,端口③输 出,进入到光电探测器;
步骤3:延时光脉冲编码信号由光纤耦合器的端口①进入,端口④输 出,经光偏振控制器,光延迟线再次进入光纤耦合器,一部分信号经端口 ③输出进入光电探测器,另一部分再次经端口④进行延时;
步骤4:参考光脉冲编码信号和不同延时的光脉冲编码信号一起进入 光电探测器进行拍频,由于同一时刻包含不同波长差的光信号分量,因此 拍频可以得到不同频率的电信号,拍频信号进入拍频信号检测装置,进行 检测和记录,显示的频谱峰值包络线即为所述待测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 曲线。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的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 置及利用该装置测试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方法,无需像传统方法那样利用连 续光谱进行测试,利用分立的波长进行拍频测试,待测光电探测器的输入 功率不容易饱和,提高了测试效率及动态范围;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的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 置及利用该装置测试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方法,利用同一个激光器进行拍 频,相干性稳定性好;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波长编码技术的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装 置及利用该装置测试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方法,通过编码脉冲信号波长,可 以产生宽频带的信号,提高光电探测器频响的测试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4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裂解气选择加氢及分离方法
- 下一篇:无机粘土与羧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