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分簇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网预警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9609.4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6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分雄;胡凯;赵天明;凌承昆;唐曜曜;王典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84/1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压缩 感知 无线 传感 预警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分簇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网预警 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被认为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线传感网作为“感知中 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已在地质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工业控制、车联 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取得了小规模的实际应用。然而,在事件监测型无线传感网应用系统 中,传感器节点都停留在“百”这个量级上,网络存活的时间更是短得看不到优势。我们曾经 设想的无线传感网都是有成千上万个节点,无线传感网存在的意义是大规模数据采集,以 及对环境进行连续实时监控。因此,大规模长期部署的无线传感网事件监测技术面临着更 新、更高的要求:
1)节能性。现在的大部分传感器节点如CC2530靠1块类似手机锂电池供电。无线传 感网应用的最大技术障碍在于节点具有非常有限的能量储备,节点电池和网络的寿命取决 于节点的能耗。节点之间无线通信占到总能耗的70%,相比之下节点感知和计算的能耗较 少。在电池储量技术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发展更为高效的数据压缩技术,最大程度 的消除数据之间的冗余度,这样在保证大幅度降低数据传输量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高精 度的事件感知性能,对尽量延长网络生存周期是至关重要。
2)实时性。大多数监测应用本身就要求无线传感网及时地报告异常或预警。实时 性衡量标准是网络对事件的响应时间。在资源受限和能量匮乏的大规模无线传感网中,要 满足从海量的维流数据中准确快速提取异常信息,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相比,其实时性 保证更加具有挑战性。
3)可靠性。无线传感网由成千上万的低端传感器节点自组织形成,节点的电源能 量、计算、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都有限,环境噪声、节点和网络中的各种故障易造成监测数 据异常。因此,无线传感网预警技术要具有容错性,保证较低的误报率和漏报率。
总之,无线传感网监测技术必须具有三个性质:节能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其中实 时性和可靠性是监测性能的两个主要度量。由于节点的便携式供电能力有限,使得事件监 测性能和传感网工作生命周期成为两个相互矛盾的优化指标,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 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长期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监测方法,较好地综合优化监测方法的节能 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现有的WSN一般采用直接方式进行事件检测方法(简称为DR方法),DR方法即一当 有节点的监测值超过阈值,WSN就会向用户报告有异常事件发生。该方法的优点响应时间快 (响应时间简称为RT),延迟小,及时性好;其缺点是能量消耗大且误报率较高。考虑到经济 可行性,WSN由大量的低端传感器节点自组织形成,节点存在有限硬软件资源,一般还部署 在无人值守的恶劣环境中,故障节点有可能在无事件发生时,其监测值也会超过事件阈值, 从而向用户误报有异常事件发生。
因此,WSN中容错监测技术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最早提出的分布式贝叶斯的多 数表决法(简称为TV方法)是一种检测异常事件的容错方法,TV方法本质上利用了异常事件 发生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而故障节点在空间上不具有相关性是随机发生的。仿真结果显 示在节点故障率较低时,该方法检测异常事件的准确率较高,误报率低,容错性较好;但是, TV方法的缺点是响应时间长,延迟大,实时性较差。因为这类方法利用了节点监测值具有空 间相关性来实现容错,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不可避免延长检测异常事件的响应时间。由于 传感网络一般采用电池供电,现有的TV方法及其一系列改进方法均需要邻居节点通信协 作,另外DR方法和TV方法中在事件发生区域的节点也存在重复报警,这都会增加网络通信 能耗开销,降低了无线传感网工作生命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6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