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以调整供电电流的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9731.1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4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周泓;王陆桐;王锦木;杨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典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过程 检测 电池 电压 调整 供电 电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充电方法,尤指一种供电装置在对移动终端装置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其停止供电一预定时间,且在前述时间内检测移动终端装置的充电电池的当前电压,以调整后续供电电流的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及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终端装置(如:移动电话(mobile phone)及智能电话(smart phone)…等)几乎已成为大多数都会人不可或缺的一重要装置,人手一机也成为都会区随处可见的普遍景象,因此,在人们对移动终端装置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移动终端装置的“续航力”(即,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所能持续运作的时间)俨然成为人们所重视之处。
承上,影响移动终端装置“续航力”的原因众多,但主要因素包括了:一是耗电的电子零件,例如:越来越大的手机屏幕、功能更强大的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简称SoC);二是更快速的无线网络技术,例如:4G技术远较3G技术更为耗电;三是更多的附加功能与背景程序,例如:蓝牙(Bluetooth)搜寻、GPS定位、实时通信软件(如:LINE)…等,造成业者的节电技术实无法追上耗电的步伐,导致诸多移动终端装置的电池所提供之电力,并不足以供移动终端装置一天使用,故,为避免移动终端装置因电力不足而无法使用的窘境,人们在外出时,通常会携带移动电源,以能对移动终端装置进行充电,保持该移动终端装置的“续航力”。
就现有移动终端装置与供电装置(如:移动电源)间充电技术,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为避免图式过于复杂,仅在图1中绘示出移动终端装置的部分元件,又,该移动终端装置1包括该充电电池11、一般充电电路13及一传输端口15,其中,该充电电池11与该一般充电电路13相电气连接,且该一般充电电路13能与该传输接口15相电气连接,以能由该 传输接口15中接收来自一供电装置19的电流,并传送至充电电池11,又,该一般充电电路13上设有一电池充电芯片130(Battery Charger IC),该电池充电芯片130主要能提供充电电池11所需的正确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意即,该电池充电芯片130会量测充电电池11的充电电流与电压,以使该充电电流与电压保持在业者的预定范围内。
另,为能缩短移动终端装置的充电电池的充电时间,诸多业者纷纷设计出各种“快充技术”,在此特别一提者,所谓“快充技术”的基本理念,即是在充电电池所能负荷的范围内,给予大电流,以达到短时间内使充电电池饱和的效果,然而,申请人发现,复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充电方式中,供电装置所提供的电流,均需通过该电池充电芯片130,才能将电流传送至充电电池11,造成充电效率不彰,无法发挥出业者预期的“快充技术”的功效;此外,现有的“快充技术”在应用上,尚会面临下列问题:
(1)当充电电池11接收到电流时,其内部的电解液除了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之外,尚会有部分电能转换成热量且散逸出来,造成充电电池11的温度上升,因此,当电流越大时,充电电池11所产生的热量会越多,进而缩短充电电池11的使用寿命;及
(2)当充电电池11的电压趋近于饱和时,若持续接收到大电流,将会造成该充电电池11受到损害,令该充电电池11无法使用,或缩短其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可知,现有充电的相关技术,并无法确实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会对充电电池造成不良影响,故,如何有效解决前述问题,即成为本发明在此亟欲达成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移动终端装置与供电装置两者间,于进行充电时,仍具有部分缺失,因此,发明人凭借着多年来的研发经验,在进行多次的研究与测试后,终于设计出本发明的一种在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并据以调整供电电流的充电方法,以能提供用户更为良好的充电体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典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典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7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