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0268.2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6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诚;李梦阳;董川;何启盛;唐翘楚;李昕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34 | 分类号: | H02J7/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振动 能量 采集 无源 无线 传感器 节点 电源 电路 | ||
1.一种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采集器(1)、转换储存电路(2)、电源管理电路(3)、传感器模块(4)和信息发送模块(5),
所述能量采集器(1)与转换储存电路(2)电连接,所述转换储存电路(2)与电源管理电路(3)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电路(3)分别与传感器模块(4)和信息发送模块(5)电连接,
所述能量采集器(1)包括复数个振动能量采集器,所述转换储存电路(2)包括整流电路和储能单元,所述电源管理电路(3)包括启动阈值检测电路(100)、反馈电路(200)、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和开关电路(400);
所述启动阈值检测电路(100)的输出端与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的输出端与反馈电路(200)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反馈电路(200)的输出端与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的反馈端相连,所述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400)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启动阈值检测电路(100)的输入端和所述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的输入端为电源管理电路(3)的输入端,所述开关电路(400)的输出端为电源管理电路(3)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阈值检测电路(100)包括第一电压检测芯片(101)、第一NMOS管(102)和第一PMOS管(103),所述第一电压检测芯片(101)的输入端与储能单元正极相连,第一电压检测芯片(101)的地线与储能单元负极相连,其输出端均与第一NMOS管(102)和第一PMOS管(103)的栅极相连,第一NMOS管(102)的漏极与第一PMOS管(103)的漏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200)包括第二NMOS管(201)和第二PMOS管(202),所述第二NMOS管(201)的漏极与第二PMOS管(202)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NMOS管(201)的栅极与第二PMOS管(202)的栅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关断阈值检测电路(300)包括第三PMOS管(301)、第四PMOS管(302)和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所述第三PMOS管(301)的栅极与第一NMOS管(102)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PMOS管(301)的漏极与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的输出相连,所述第四PMOS管(302)的栅极与第二NMOS管(201)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四PMOS管(302)的漏极与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的输出相连,所述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的输出端与第二NOMS管(201)的栅极相连,其地线与储能单元的负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400)包括第三NMOS管(401)、第五PMOS管(402)和二极管(403),所述第三NMOS管(402)的栅极与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NMOS管(401)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402)的栅极相连,所述二极管(403)的正极与第五PMOS管(402)的栅极相连,所述二极管(403)的负极与第五PMOS管(402)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五PMOS管(402)的漏极为电源管理电路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单元为温度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置运动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或生化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无源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发送模块(5)包括微控制器、射频芯片和天线;所述天线为柱状天线、鞭状天线、PCB天线或定向天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026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风光互补的电池管理系统
- 下一篇:实现快速充电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