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8876.8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8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忠;梁天成;黄金流;阮锦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4 | 分类号: | B23P1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7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车门 拆卸 电动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包括支撑骨架、设于支撑骨架上的升降组件、夹臂组件以及用于接通电源并控制所述升降组件和所述夹臂组件动作的控制面板;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用于夹紧车门下部的下夹爪,所述夹臂组件包括用于夹紧车门上部的上夹爪;所述支撑骨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下夹爪上升和下降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上夹爪上升和下降的第二驱动机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成本,可缩减返修作业工时、消除品质和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从钣金成型到整车完成,需要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诸多的生产工序,会涉及搬运、夹具定位、零部件装配等,在这些设备、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窗框变形、门边外伤、仪表台不良、线束更换等问题产生。这些不良车的返修,目前在汽车生产总装车间都需要返修作业人员拆卸车门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返修作业。拆装车门是返修作业中经常出现的作业项目。
目前车门拆卸返修作业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目前在进行车门拆装返修作业时需要至少3个返修作业人员同时作业,以3个返修作业人员进行人工作业为例,车门拆装作业依靠2人搬抬而1人拆装螺丝和线束插头方式,返修作业3人同时进行单台车门拆装总工时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然而,目前人工作业的方式存在如下缺点:一是人力成本高且存在品质隐患。几个人同时进行车门拆装会导致生产主线上返修作业人员空缺,生产主线上人员一旦空缺,在生产主线处易造成总装车间返修区返修滞留车偏多,影响生产主线的运行,进而存在着较大的品质隐患;二是返修工时偏高,工作效率低。且作业过程中一旦搬抬人员出现差错,就可能会造成车门外漆刮花、车门钣金碰凹等二次品质不良,从而进一步增加返修作业工时;三是存在安全隐患。由于搬抬车门需要长时间保持搬抬姿势,在车门紧固螺栓拆卸后,可能会发生由于搬抬不稳,导致重量超过20Kg的车门直接掉落砸到搬抬人员脚部的情况,再加上车门边角位都比较细平锋利,因而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采用人工拆卸车门返修作业的方式存在的工作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且存在品质隐患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式车门拆卸电动设备,包括支撑骨架、设于支撑骨架上的升降组件、夹臂组件以及用于接通电源并控制所述升降组件和所述夹臂组件动作的控制面板;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用于夹紧车门下部的下夹爪,所述夹臂组件包括用于夹紧车门上部的上夹爪;所述支撑骨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下夹爪上升和下降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上夹爪上升和下降的第二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为提升本设备的柔性化,适应不同规格大小重量的车门拆卸,所述夹臂组件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上夹爪的横向位置的调整机构。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便于对上夹爪的横向调整,且操作方式简单可靠,所述调整机构包括调整齿条和曲柄锁紧机构;所述曲柄锁紧机构设有与所述调整齿条咬合或松开的齿块;所述曲柄锁紧机构与所述上夹爪连接并推动所述上夹爪作横向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有助于保持上夹爪和下夹爪运行的垂直度,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的用于对所述下夹爪进行垂直导向的第一导向机构以及用于对所述上夹爪进行垂直导向的第二导向机构。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运行更加顺畅、方便,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包括导柱以及与导柱配合的滑块,所述导柱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撑骨架上。
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下夹爪碰到车门下部的时候,有利于控制电动千斤顶停止工作,避免下夹爪上升过度产生隐患,所述下夹爪上设置有用于所述下夹爪在夹紧车门下部后停止运行的碰撞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88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