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无盘育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3406.0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6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辉;夏根固;李恩泽;刘正庚;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沅江市三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 |
代理公司: | 益阳市银城专利事务所 43107 | 代理人: | 王芳 |
地址: | 413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育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稻育秧方法,特别是涉及水稻无盘育秧方法。
背景技术
“南水稻,北小麦”,水稻喜热且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存活,特别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种植,是长江流域最主要最悠久的粮食作物。《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要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指出:强化农业保护制度——12.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制度。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
而实施机械化插秧,育秧是关键,秧苗的好坏关系到机插质量和效率及农民的增产增收。
以往水稻种植的育秧过程采用的为秧盘育秧,专门适用于培育用于机械插秧的水稻秧苗的秧盘育称为水稻机插秧秧盘。
秧盘育秧是在旱育秧床或水田秧床(以旱育秧床操作、管理方便)基础上,利用塑料软盘,通过人工分穴点播、种土混播或播种器播种进行育秧的方式。这种育秧方式能提高秧本田比例、降低育秧成本、管理方便,秧苗素质好,苗期不易发病。育出的秧苗可以手工栽插,更利于抛栽。过去的育秧方法是将秧盘摆放于整平的厢面上,在秧盘内装填配置好的营养土,再进行播种育秧,需要十八天左右才能进行大田机械插秧,育秧时间较长。
为了育出复合机械化栽插要求规格标准的“毯状秧块”,农民受草皮“无纺布植生带”的启发,在秧盘内底部(营养土下)铺垫一块按秧盘尺寸裁切好[(规格230mm、250mm、300mm)*600mm]的无纺布地膜(育秧基布)。但由于无纺布地膜由化纤制成,不易降解,污染环境,且无纺布地膜强度大,用作育秧基布在插秧机插秧时会出现难以将秧苗分开等问题。
继而出现了以植物纤维制成的育秧基布。例如,专利号为201010207756.5,申请日为2010.06.24,授权公告日为2012.07.04,授权公告号为CN101889489B,发明名称为育苗基布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由植物纤维制成的育苗基布,该基布是一种麻类纤维制成的纤维网,较无纺布结构要疏松,表面为网状结构,有细小孔隙,透气性好,能使育秧苗根系发达、返青快、秧苗盘根好,而且在机械化插秧时容易分插,降解不污染土壤,对土壤有增肥的效果。
水稻机插秧秧盘是水稻插秧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是以聚氯乙烯(PVC)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配方加工吸塑而成。但是PVC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曝晒,就会分解而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引起变色,物理机械性能也迅速下降。水稻的每季种植都会损耗约20%的秧盘,目前市场上的秧盘价格约为5元/个,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在插秧完成后需要对剩余的完好秧盘进行清洗,留至下一季或来年水稻的播种育秧,需要大量的人力,费工费时。且不同的插秧机需配备不同规格的育秧盘。
同时,由于采用秧盘育出的“秧苗毯”是一块块的,取秧和搬运较为繁琐;进行插秧时,“秧苗毯”在插秧机上输送缺乏连续性,插出的秧易出现“漏蔸”的现象,影响机插效率,降低了亩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省略秧盘、便于取秧搬运、可缩短育秧期提前机插且实现机插输送连续性的水稻无盘育秧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一种水稻无盘育秧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⑴秧床的准备
①平整秧田:选择田块肥沃,通风向阳,灌排水良好,便于搬运秧苗的田块作秧田,每亩施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40%的复合肥15㎏~20㎏作基肥,秧田采用南北作厢,按厢宽1.4m~1.8m开厢整地作为苗床,厢面净宽1m~1.4m,厢沟宽0.3m~0.6m,厢长15m进行分厢,整厢至田面无杂无草、厢面无空缺、厢表平整,且厢边成直线,苗床四周开围沟,围沟宽0.4m~0.5m,确保排水畅通;
②制备营养泥:在分厢行间增施有机肥沤制营养泥;
③分厢分条:播种前一天,每厢采用4~7列截面3cm*3cm的间隔条将各厢分隔为3~6条秧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沅江市三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沅江市三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34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大米的栽培方法
- 下一篇:植物病害分类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