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激振果品采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8573.4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6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杜小强;袁博;许南南;焦颖颖;林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6/26 | 分类号: | A01D46/2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王之怀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果品 采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果采收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三维激振果品采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涨,因此人工采收所需的人力成本巨大且效率过低。为提高果品采收效率,同时考虑到节省人力和设备成本,使用机械化采收可在短时间内以较为经济的方式使大量的果品脱离果树。因此对于大面积的果园采收,机械化的采收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振动式采收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成熟果实,因此现存的果品采收机构以振动式采收机构为最多。机械振动式果实采收机的原理是利用振动机构将机械振动施加给树枝上的果实,使果实也以一定形式振动,并利用果实受到的惯性力使果实脱落。
目前涉及的机械振动式林果采收,采用的是二维空间的振动采收,振动轨迹简单,无法进一步提高果品振动采收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三维激振果品采收装置。该装置应具有安全性好、生产效率高、结构简单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三维激振果品采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箱体以及定位在箱体上的夹持单元、驱动夹持单元的振摇单元以及将动力单元的动力传递给振摇单元的传动单元;所述夹持单元在振摇单元驱动下作三维空间曲线轨迹轨迹运动;
所述夹持单元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振动臂、一一定位在两个振动臂顶部的两个卡钳式卡箍器、与振动臂连接形成三角形固定架的垂 直杆和斜杆以及相互平行且两端端部连接三角形固定架三个端点的横跨杆和两个平行杆,所述两个卡钳式卡箍器之间还通过一滑动吊杆连接;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与电机输出轴平行布置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同时将电机动力传递给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的带轮组件以及将第一传动轴动力传递给振摇单元的锥齿轮组;
所述振摇单元包括用于产生两个相互垂直方向运动的第一振摇组件和第二振摇组件;
第一振摇组件中,由摇杆、主杆以及第一曲柄组成摇杆机构,锥齿轮组通过第三传动轴传递第一曲柄所需动力,所述两个平行杆与主杆上固定的直线轴承一一滑动配合;第二振摇组件中,由第二传动轴驱动一作为曲柄用的第一球副接头,第二球副接头安装在一平行杆上,传动杆在第一球副接头和第二球副接头之间传递动力。
所述卡钳式卡箍器包括两个凹口相对地铰接在振动臂顶端的活动卡角、每个活动卡角外缘固定的卡箍短杆、分别与卡箍短杆的另一端以及卡箍滑块铰接的连杆;该卡箍滑块铰接可滑动地穿套在振动臂上,所述滑动吊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卡箍滑块连接。
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电机和蓄电池。
所述箱体包括底板和盖板、两块侧板、前板、后板,其中主电机通过支座固定在侧板上,两块侧板上开设有利于两个平行杆运动的活动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克服了现有二维激振果园收获机采收效率低、振动损伤大、振动形式单一、适应对象有限等缺陷,由电机为振摇单元提供动力,通过夹持单元与振摇单元的连接,使夹持单元夹紧果树树枝并做三维空间 曲线轨迹振摇,使果实摇落,能够大幅提高采收效率,安全性好,显著降低果农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中传动单元和振摇单元的连接关系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2是本发明中传动单元和振摇单元的连接关系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中传动单元、振摇单元和夹持单元的连接关系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1、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三维激振果品采收装置通常安装在车载平台上,该采收装置包括箱体,固定在箱体上的动力单元(包括电机1和蓄电池)、夹持单元、振摇单元以及传动单元。电机由蓄电池(图中省略)供电或直接由输电线路供电,通过传动单元驱动振摇单元工作;振摇单元带动夹持单元作三维空间曲线轨迹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85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明党参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适应虫草菌自动化生产的采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