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动护身带及运动护身带的编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8631.3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2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木野高志;由井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24 | 分类号: | D04B1/24;A41D13/06;A41D13/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方应星,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和歌山***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动 护身 编织 方法 | ||
1.一种运动护身带,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而以无缝编织的方式编织的筒状的运动护身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护身带由具有切缺部的筒状的基底部和与该切缺部接合的接合部构成,所述基底部具有沿纵行方向排列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在这两筒部之间,编织宽度减少的第一中间部和编织宽度增加的第二中间部形成切缺部,所述基底部的线圈的纵行沿筒的轴线方向延伸,具备与该基底部的筒的轴线方向平行的起底部的所述接合部中,线圈沿以该起底部为始端分支而相互分离的两方向延伸,该接合部的线圈的纵行相对于所述基底部的线圈的纵行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护身带,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基底部和所述接合部的两针织物部连接的接合部位,设有使该两针织物部的翘曲分散的缓冲区域。
3.一种运动护身带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而以无缝编织的方式编织的筒状的运动护身带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护身带由基底部和接合部构成,所述基底部具备:沿纵行方向排列的筒状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及所述接合部,在这两筒部间,编织宽度减少的第一中间部和编织宽度增加的第二中间部形成切缺部,所述接合部利用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接合,且利用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接合,
所述运动护身带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第一筒部在前后针床起底后编织成筒状;
在与所述第一筒部相邻的编织宽度外形成针织物能够在前后针床分支的所述接合部的起底部;
形成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终端线圈的纵行接续的所述第一中间部的线圈列,并与所述起底部的线圈接续而形成所述接合部的新的线圈列,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侧的端部附近的线圈形成重叠线圈而进行收针处理,并且反复进行在所述接合部的所述第二接合部逐渐减少编织宽度的折回编织;
将在所述第一中间部的终端的线圈列形成新的线圈,并且与所述接合部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线圈的纵行接续而增加所述第二中间部的线圈并进行接合的步骤反复进行,进行使所述接合部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侧的所述起底部端部的线圈或连接于该线圈的线圈与所述第二中间部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侧的端部的线圈的接合;及
将所述第二筒部编织成筒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86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