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火防火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72066.8 | 申请日: | 2016-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1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望;杨松林;毛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9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黄杭飞 |
地址: | 2122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火 防火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领域,具体为一种耐火防火电缆。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行业是中国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行业,产品品种满足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90%,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线缆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具备阻燃耐火、耐高温抗低温、低电感低噪音、绿色环保、低烟无卤、抗蚁防鼠、防水防潮等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能和特殊结构的线缆产品,并且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对安防保障和系统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宣传、推动与协作,具备高性能且高效安全的特种线缆产品必将如同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各行各业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耐火电缆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地铁、发电厂、核电站、医院、机场灯等重要部门以及公共场所,当发生火灾时,耐火电缆能够保证通讯、电力线路的畅通,为生命、财产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电力系统火灾事故中,由于电力电缆着火而导致电力系统供电中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因此在发电厂、变电站等有大量电气设备以及密集铺设大量电缆的场所采用防火电缆来减少电力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保证重要回路的不间断供电,传统的防火电缆的防火能力有限,当外部环境温度很高时,电缆依旧会被点燃,一旦被点燃,传统的防火电缆无法将燃烧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导致火势发生蔓延,进而烧毁很多电力设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火防火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火防火电缆,包括铜芯,所述铜芯的外壁从内到外依次包覆有耐热硅胶层、石棉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外壁缠绕有铠装层,所述绝缘层与铠装层之间填充有防火泥,所述铠装层的外壁粘接有隔氧层,所述隔氧层的外壁设置有保护套,所述隔氧层与保护套之间还设置有石棉网。
优选的,所述铜芯由不少于两根铜线绞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为交联聚乙烯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铠装层为呈螺旋形缠绕在绝缘层外壁的钢带。
优选的,所述隔氧层氧化镁隔氧层。
优选的,所述隔氧层氧化镁隔氧层。
优选的,所述保护套为螺旋形胶管保护套,且其表面涂有彩色涂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耐火防火电缆,采用在铜芯的外壁包覆耐热硅胶层的结构,电缆在使用的过程中,铜芯会发热,耐热硅胶层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以及较好的塑性,可避免电缆长期使用而导致绝缘性能降低而引发安全事故,绝缘层的外壁缠绕有铠装层,以增加电缆的机械强度,提高防侵蚀能力,同时还能够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铠装层的外壁粘接有氧化镁隔氧层,当电缆的外层被点燃时,氧化镁隔氧层受热形成不融不燃的硬壳,起到降温和隔离的作用,避免火势蔓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绝缘层和铠装层之间填充有防火泥,防火泥起到阻燃和隔氧的效果,避免火势蔓延,隔氧层的外壁设置有螺旋形胶管保护套,螺旋形胶管保护套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抗腐蚀的性能,同时在被点燃后释放大量的不燃性气体,能够阻止火势的继续蔓延,起到阻燃的作用,该耐火防火电缆对比现有的耐火防火电缆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和较好的塑性,适用于一些重要的电路系统中,当电缆外部被点燃时,电缆的内部的隔氧层能够有效的阻止火势的进一步的蔓延,能够保证重要的电路系统中在短时间内不会断路,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铜芯、2耐热硅胶层、3石棉层、4绝缘层、5防火泥、6铠装层、7隔氧层、8保护套、9石棉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建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2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