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6516.0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4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佩龙;熊仁金;姜飞;杨雷;宋江锋;张志;罗军洪;陈长安;罗德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F9/06 | 分类号: | G21F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9 | 代理人: | 刘华平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去氚化 环流 反应器 及其 实现 方法 | ||
1.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外筒(5)、中心区进气管(1)、环隙区进气管(2)、烧结板(3)、带有导流孔的导流筒(4)、涂覆了疏水催化剂的θ环填料(6)、含氚水进水管(7)、含氚氢气排气管(8)、环管式分布器(9)和低氚水出水管(12);所述顶盖设置在外筒(5)顶部,所述环管式分布器(9)位于外筒(5)内部并靠近顶盖,所述含氚水进水管(7)和含氚氢气排气管(8)则均穿入顶盖与外筒内部连通,并且含氚水进水管(7)还与环管式分布器(9)连接;所述导流筒(4)设置在外筒(5)内部底部,并将外筒内部底部空间分隔为中心区和环隙区,所述中心区进气管(1)由外筒(5)底部穿入并与导流筒(4)连通,用于向中心区内通入高纯氢气;所述环隙区进气管(2)与外筒(5)底部连通,用于向环隙区通入高纯氢气;所述烧结板(3)固定在外筒(5)内部,并位于导流筒(4)下方,其将外筒(5)底部分隔出一个氢气进气缓冲腔体;所述θ环填料(6)分别填装于中心区和环隙区内;所述低氚水出水管(12)与外筒(5)外壁连接并与环隙区连通;所述θ环填料(6)由玻璃棉毡或80~200目不锈钢丝网,经涂覆Pt基疏水催化剂、切割和卷压成型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环填料(6)的高径比为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环填料(6)的填装高度不超过导流筒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温系统,该控温系统包括套在外筒(5)外部、且呈对称半圆环状结构的加热器(10),与该加热器(10)连接的固态继电器,以及与该固态继电器连接的PID温控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10)和外筒(5)外部还均包裹有用作保温层、且厚度为2cm的硅酸铝纤维棉层(11)。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一种用于水去氚化的内环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隙区和中心区的横截面面积比为2.5~5。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内环流反应器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内环流反应器进行保压测试,并对其内部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达到5Pa以下;
(2)启动控温系统,对外筒内部进行预热;
(3)预热结束后,分别向中心区和环隙区中通入高纯氢气,然后引入待处理含氚水,控制中心区和环隙区的氢气表观气速,形成中心气升式环流,并控制含氚水液位高度不超过反应器外筒内径的20%,使含氚水与高纯氢气进行氢同位素交换反应,得到含氚氢气和低氚水;该步骤中,中心区液相向上流动,液相高度超过导流筒后受到重力影响,在环隙区向下流动,并在到达导流孔位置时,受到导流孔两侧压力差的推动,从环隙区经导流孔流入中心区,形成循环;
(4)将含氚氢气排出,并继续循环通入至中心区和环隙区内与低氚水反应,然后检测低氚水出水管水相的氚含量,直至符合氚浓度指标时排出低氚水和含氚氢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环流反应器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高纯氢气经中心区进气管、环隙区进气管进入内环流反应器底部的氢气进气缓冲腔体中,并经过烧结板形成分布均一的气泡,然后进入中心区和环隙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内环流反应器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低氚水的排出可以采用间歇或连续的处理方式;间歇操作时,在环流反应器内一次性注入足量的待处理含氚水,经反应器内多次循环反应,监测低氚水浓度达到指标,将该批次低氚水全部引出,再重复进行;连续操作时,缓慢平稳地滴入待处理含氚水,与反应器内的低氚水混合后进行氢同位素交换,在低氚水采出口监测氚浓度,并连续引出符合氚浓度指标的低氚水,保证环流反应器连续稳定运行的同时连续排出所需低氚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65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