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心式气体再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78671.6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1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金慧玲;欧阳求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26/01 | 分类号: | F02M26/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气体 再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离心式气体再循环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离心式气体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柴油车的经济性日渐突出,这使得柴油机在车用动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展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柴油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排气再循环系统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排气由于具有惰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也就是说燃烧速度将会放慢从而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形成过程放慢,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排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在中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大的排气再循环率,以降低排温,减小污染;在高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小的排气再循环率,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63439.5,专利名称:电子式排气再循环气体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再循环率的的变化是通过专门的控制结构来实现的,从而使控制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离心式气体再循环系统,可以使高压排气再循环率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自我调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进气管、空滤、压气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催化包、排气再循环管、调节杆、旋转轴、旋转体、拉伸体、离心体、滚珠、拉杆、调节轴、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旋转板、第三弹簧、固定杆、第四弹簧,发动机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排气管相连通,空滤、压气机依次连接在进气管上,涡轮、催化包依次连接在排气管上,排气再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前后的进气管、排气管相连接,旋转轴与旋转体固结在一起,拉伸体、离心体均布置在旋转体内,滚珠镶嵌在拉伸体上,离心体的一侧壁通过滚珠与拉伸体相接触,离心体的另一侧壁通过第一弹簧与旋转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拉伸体的顶部通过第二弹簧与旋转体的内壁面相连接,旋转轴通过链条与发动机曲轴相连接,拉伸体的纵截面为梯形,拉杆的上端穿过旋转体下壁面后与拉伸体的下端铰接在一起,调节轴的一端穿过排气再循环管的前壁后镶嵌在排气再循环管的内壁上,旋转板布置在排气再循环管内部并与调节轴固结在一起,拉杆的下端与调节杆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调节杆的另一端与调节轴的另一端固结一起,旋转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旋转板、排气再循环管相连接,固定杆与拉杆固结在一起,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拉杆、排气再循环管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离心体、滚珠均为阵列式布置,旋转体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型,拉伸体的横截面为圆型,离心体的横截面为长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发动机的高压排气再循环率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中排气再循环管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2、空滤,3、压气机,4、发动机,5、排气管,6、涡轮,7、催化包,8、排气再循环管,9、调节杆,10、旋转轴,11、旋转体,12、拉伸体,13、离心体,14、滚珠,15、拉杆,16、调节轴,17、第一弹簧,18、第二弹簧,19、旋转板,20、第三弹簧,21、固定杆,22、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86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