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9328.3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姚志龙;罗学清;孙培永;张胜红;张芳;胡彬;张岳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29/149 | 分类号: | C07C29/149;C07C31/125;C07C3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261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脂肪酸 加氢 制备 脂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碳脂肪醇分子中既有疏水基如碳氢链,又有亲水基如羟基,具有两亲的特性,可用于表面活性剂,去污能力强,生物降解快;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脂肪醇由于原料的可再生性,其前景被广泛看好。脂肪醇可以发生脱水反应生成α-烯烃,可用作降烯烃(HDPE和LLDPE)共聚单体,还可用于生产塑料,聚烯烃弹性体,合成润滑油,或作为石油添加剂。
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相应的醇多选择铜系催化剂,铜系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反应活性及选择性。
CN101085718A中公开了一种采用超临界工艺的脂肪酸甲酯制备脂肪醇的方法,使用CuCrMnBaSi系催化剂,以二甲醚为超临界溶剂,脂肪酸甲酯、氢气、二甲醚的摩尔比为1:4:9.4,其中二甲醚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60%,反应温度为250℃,反应压力6MPa的条件下,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为99%,脂肪醇的选择率为99%。但该工艺中催化剂复杂,特别是二甲醚消耗量较大。
CN101468939A中公开了一种脂肪酸甲酯超临界加氢制备高碳醇的方法,使用CuCr催化剂,以正戊烷、正己烷或其混合物,或重整抽余油为超临界溶剂,添加量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80%~90%,降低传质阻力,从而降低氢气消耗量,氢油摩尔比为1.5~2.5:1,反应温度为220~280℃,反应压力5~7MPa的条件下,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为85.3%~85.8%,脂肪醇的选择率为100%。但脂肪酸甲酯转化率较低,且同样存在超临界溶剂消耗量大的问题。
且对于上述超临界工艺,反应器前还需要设有密闭混合器,使超临界溶剂达到其超临界状态;另外,由于超临界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性,且使用量较大,造成后续产品分离困难,随着市场对产品纯度要求的提高,分离单元的能耗高,难度大。
另外,本发明的研究发现,加氢产物甲醇容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占据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的方法。
一种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的方法,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温度为200~250℃,反应压力为6.0~8.0MPa,空速为0.1~3h-1,氢/油摩尔比为(5~30):1,脂肪酸甲酯与加氢催化剂接触发生加氢反应,生成脂肪醇与甲醇;反应过程中同时通入C7-C9烷烃。
优选地,
脂肪酸甲酯中预先混合C7-C9烷烃后进料。
C7-C9烷烃的加入量为脂肪酸甲酯质量的1%~5%。
所述C7-C9烷烃为正辛烷或正庚烷。
所述催化剂为铜基催化剂。
所述催化剂为Cu-ZnO/Al2O3催化剂、Cu/SiO2催化剂、Cu-B2O3-CaO/Al2O3催化剂。
工艺原理: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脂肪醇过程中产生甲醇,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占据催化剂活性位,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因此,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氢气对催化剂进行吹扫,造成资源浪费;C7-C9烷烃与脂肪酸甲酯共同进料,使产物甲醇与C7-C9烷烃形成共沸,首先,一方面,催化剂对共沸后的甲醇的吸附能能力显著降低;另一方面,C7-C9烷烃促进吸附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甲醇的解吸附,从而有效消除了体系中生成的甲醇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吹扫催化剂用氢气消耗量;其次,甲醇通过共沸被带出反应器,促进反应平衡右移,进一步提高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脂肪酸甲酯与相当于脂肪酸甲酯质量1%~5%的C7-C9烷烃共同进料,可有效消除体系中生成的甲醇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同时促进反应平衡右移,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为99%以上,脂肪醇选择性为100%)和稳定性,同时降低氢气消耗量。
相比超临界工艺,避免了大量溶剂的消耗,降低工艺成本,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93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