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0565.1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04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学林;祝文畏;周平槐;徐根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3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竖向 变形 控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包括建筑物的竖向结构柱、建筑物的原地下室底板、原地下室承台、位于原地下室承台下方的工程桩及往下开挖并在原地下室底板下方形成的增层地下室,其特征是,后增结构柱包括设置在增层地下室内的钢筋混凝土柱及位于钢筋混凝土柱内的柱内型钢柱,
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浇筑增层地下室的增层地下室底板,并在竖向结构柱下方的增层地下室底板的上表面预埋焊接支撑底板;
B:将柱内型钢柱置于焊接支撑底板与竖向结构柱之间,所述柱内型钢柱的下部设有型钢柱下支撑板;
C:在型钢柱下支撑板与焊接支撑底板之间放置顶紧装置;接着,通过顶紧装置将柱内型钢柱顶起,使柱内型钢柱的上端顶紧在竖向结构柱上;再接着,顶紧装置继续向上加载使柱内型钢柱承担建筑物的部分重力荷载;
D:将柱内型钢柱的下端与焊接支撑底板焊接相连;
E:顶紧装置卸载,然后将顶紧装置取出;
F:进行钢筋混凝土柱的浇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原地下室底板内具有建筑物的原基础梁,所述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位于原基础梁的下方;
所述F步骤中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浇筑工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F1:将钢筋混凝土柱由增层地下室底板往上浇筑至原地下室承台下表面下方L米位置,形成钢筋混凝土柱的一次混凝浇筑段;
F2:将增层地下室内、位于原基础梁下方的原地下室承台切除,使增层地下室内剩余的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与原基础梁的下表面齐平;
F3:将钢筋混凝土柱由F1步骤中的一次混凝浇筑段的上端继续往上浇筑至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形成钢筋混凝土柱的二次混凝浇筑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柱内型钢柱包括主型钢柱及位于主型钢柱上方的上型钢柱,上型钢柱的壁厚大于主型钢柱的壁厚,且上型钢柱的长度大于L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F2步骤与F3步骤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
F21:在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的下方的竖向结构柱上安装柱顶钢套箍;所述竖向结构柱位于柱顶钢套箍内,柱顶钢套箍包括左半套箍及右半套箍,左半套箍及右半套箍焊接相连后通过螺栓安装在竖向结构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F21步骤中还包括:在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上安装钢支撑板,且钢支撑板紧贴在原地下室承台的下表面上;所述钢支撑板上具有与柱内型钢柱相对应的避让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增结构柱竖向变形控制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柱内型钢柱包括主型钢柱及位于主型钢柱下方的下型钢柱,所述型钢柱下支撑板位于主型钢柱与下型钢柱之间,且主型钢柱的下端与型钢柱下支撑板相连接,下型钢柱的上端与型钢柱下支撑板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056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型建筑缝隙灌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加固混凝土柱梁的加固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