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旋轮虫培养液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4834.1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9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丁国际;林玮;胡梦楠;崔海涛;涂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轮虫 培养液 促进 絮凝 细菌 生长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旋轮虫培养液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方法,通过如下步骤获得旋轮虫培养液:首先用以面粉为饵料的培养液培养旋轮虫;当旋轮虫密度达到100~500ind/mL时,用300目尼龙网过滤旋轮虫培养液,从旋轮虫培养液中去除旋轮虫;再用超滤膜过滤分离得到的滤液,进一步去除滤液中的面粉等细小颗粒物,由此得到的滤液即为旋轮虫培养液。本发明所述的旋轮虫培养液作为絮凝性细菌生长促进剂的使用量为0.05%~1%。本发明采用旋轮虫培养液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方法,具有生态、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和废水处理生物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活性污泥絮凝性的方法,应用于微生物培养领域和污水和废水生物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和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是影响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活性污泥的絮凝性越好,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性能就越好。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取决于絮凝性细菌的数量和活性,增加絮凝性细菌的数量或者提高絮凝性细菌的活性均有利于活性污泥絮凝性的提高。
提高活性污泥絮凝性的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化学法和生物学法。化学法是通过投加无机絮凝剂或有机絮凝剂,增大活性污泥的体积或增加活性污泥的密度,使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得到提高。这种方法的副作用是使水中含盐量增加、易形成二次污染、引起絮凝性细菌活性下降等问题。生物学法是通过促进絮凝性细菌的生长或提高絮凝性细菌的絮凝活性来改善活性污泥的絮凝性。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 10281679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通过使用L-半胱氨酸增强光发酵细菌粪红假单胞菌絮凝性能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使用对象特定和L-半胱氨酸的价格较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旋轮虫培养液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方法,利用旋轮虫培养液来提高絮凝性细菌的生长,操作简单、生态、使用方便,可以增加絮凝性细菌的密度,提高细菌的絮凝性,有利于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应。
为达到上述发明创造目的,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旋轮虫培养液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方法,通过向絮凝性细菌培养液或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添加旋轮虫培养液,形成絮凝性细菌培养体系,所述旋轮虫培养液作为絮凝性细菌生长促进剂的使用量为絮凝性细菌培养体系质量的0.05~1%,通过对絮凝性细菌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即得到含有细菌絮凝体的培养液,使絮凝性细菌在絮凝性细菌培养体系中进行生长。旋轮虫是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一种微型后生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蛭形轮虫科。在活性污泥法中当旋轮虫等蛭形轮虫数量较多时,会出现活性污泥中絮凝性细菌的数量明显多、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明显良好的现象,其原因与旋轮虫会分泌含有促进絮凝性细菌生长的活性物质有关。因此,本发明通过向活性污泥或絮凝性细菌培养基中添加含有旋轮虫分泌的活性物质的旋轮虫培养液来促进絮凝性细菌的生长。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旋轮虫培养液经过以下步骤得到:
a.将旋轮虫接种到以面粉为饵料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在遮光、摇床转速为120rpm、30℃的条件下培养旋轮虫;
b. 当在所述步骤a中培养的旋轮虫繁殖后的密度达到100~500ind/mL时,用300目尼龙网过滤旋轮虫培养液,从旋轮虫培养液中去除旋轮虫,得到初次滤液;
c. 采用孔径为0.2~0.5μm的超滤膜,对所述步骤b得到的初次滤液进行再次过滤,进一步去除滤液中的细小颗粒物和其他固形物,并收集滤液,由此得到的滤液即为旋轮虫培养液。将在步骤c得到的旋轮虫培养液以质量百分比为0.05~1%的投加量添加到细菌培养基中,然后置于120rpm的摇床上,于30℃连续培养48小时,即得到含有细菌絮凝体的培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4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