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87702.4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华康;赵文斌;韩斌;高峰;高嵩;叶旭;胡伟成;严卫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63B3/54 | 分类号: | B63B3/5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付博宇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开孔 舱口 板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舱口围肘板结构,具体是指,一种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
背景技术
结合图1,传统的舱口围实心肘板的管系通过性不好,实际施工中要额外 增加开孔。电缆管等大剖面管系要置于舱口围肘板外侧的甲板上,容易造成 甲板上管系布置零乱,不利于甲板的使用和通行。作为改进,如图2所示, 现有技术采用设置有开孔2的舱口围肘板1,舱口围肘板具有斜边11和直边 12,下端为敞开状,使肘板内包围空间增大,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协调安装全 部管系,但是甲板与肘板的接触部位应力水平较高,长期使用不利于甲板结 构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能够 安装全部管系,并大大降低甲板与舱口围肘板接触部位的应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包括舱口围肘板,所述舱口围肘板上设置 有开孔,所述舱口围肘板具有斜边和直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孔的下端设有连接斜边与直边的底边。
进一步,所述底边与斜边及直边一体成型。
再进一步,所述开孔在斜边、直边及底边的相互连接处采用圆弧形过渡 连接。
所述斜边与直边相交处圆弧的圆弧半径为175mm,所述斜边与底边相交处 的圆弧半径为100mm,所述直边与底边相交处的圆弧半径为2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采用闭合环形设计形式,通过直接计算,这种闭合型式大开孔舱 口围肘板在等板厚同材料情况下,强度方面比现有底部不封闭的开放式舱口 围肘板型式有很大改善,对于船舶长期运营提供了更好的结构强度保证。甲 板与舱口围肘板接触部位的最大合成应力相比现有的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 下降30%,从而使设计裕度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舱口围实心肘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应用示意图。
图中:1、舱口围肘板;1a、斜边;1b、直边;1c、底边;2、开孔; 3、电缆管;4、多芯管;5、C02管;6、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并非 对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显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 的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一种大开孔舱口围肘板结构,包括舱口围肘板1, 所述舱口围肘板上设置有开孔2,所述舱口围肘板具有斜边1a和直边1b,与 现有技术大开孔舱口围肘板不同的是,所述开孔的下端设有连接斜边与直边 的底边1c。作为优选,所述底边与斜边及直边一体成型。
所述开孔在斜边、直边及底边的相互连接处采用圆弧形过渡连接。作为 优选,所述斜边与直边相交处圆弧的圆弧半径为175mm,所述斜边与底边相交 处的圆弧半径为100mm,所述直边与底边相交处的圆弧半径为250mm。
本发明采用闭合环形设计形式,通过直接计算,这种闭合型式大开孔舱 口围肘板在等板厚同材料情况下,强度方面比现有底部不封闭的开放式舱口 围肘板型式有很大改善,对于船舶长期运营提供了更好的结构强度保证。甲 板与舱口围肘板接触部位的最大合成应力直接由496兆帕降至351兆帕,降 幅为30%,从而使设计裕度大大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77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