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污水中的脱氮填料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88530.2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克伦;王宾;饶文华;潘顺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埃克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10;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污水 中的 填料 及其 处理 方法 | ||
1.一种用于污水中的脱氮填料,所述脱氮填料的配方组成为橡胶粉,乙烯-醋酸乙烯 酯共聚物或它的衍生物和活性炭,所述橡胶粉为100份,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 烯酯共聚物或它的衍生物为10~25份,所述活性炭为15~30份,所述配方中还含有如下 成分:微生物菌种20~40份,所述微生物菌种由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 菌、棒状杆菌、无色杆菌、产碱杆菌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所述份为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氮填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生物菌种由假单胞菌、 芽孢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菌、棒状杆菌、无色杆菌、产碱杆菌混合组成时,假单胞菌、 芽孢杆菌、硝化与反硝化细菌、棒状杆菌、无色杆菌、产碱杆菌之间配比依次为1∶3∶ 1∶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填料配方的配比为:100 份橡胶粉,30份微生物菌种,20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它的衍生物,以及20份活 性炭,所述份为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填料为底面直径10mm, 高度10mm的圆柱体状的颗料状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粉的颗粒尺寸为0.05~ 0.1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氮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碳的粒子尺寸为200目 的细粉。
7.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6中脱氮填料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 骤:
一,将污水流入到添加有厌氧菌的厌氧处理池中,污水在第一处理池中的停留5至8 小时;
二,厌氧处理池中经厌氧菌处理的污水输送至耗氧处理池中,在耗氧处理池加入填料, 所述脱氮填料能流动地置于耗氧处理池中,以缩短活性污泥驯化时间和脱氮填料挂膜时 间,所述脱氮填料占耗氧处理池体积的8~20%,同时在耗氧处理池中通入空气或氧气,使 污水中氧气溶入含量控制在0.2~0.5mg/L而在耗氧处理池进行反硝化反应8~10小时, 所述耗氧处理池有n个,所述n为不是零的自然数,当n大于或等于2时,所述耗氧处理 池为相互串联连接在一起,每个耗氧处理池的配置与处理方法都一样;所述脱氮填料挂膜 方式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附着在脱氮填料上,形成生物膜。
三、经耗氧处理池处理后的处理水一部分水作为回流水回流至缺氧处理池中,所述回 流水中的氨氮在耗氧处理池中通过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所述硝酸盐 和亚硝酸盐在缺氧池中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氮气释放到大 气中,将氮脱除,另一部分输送至沉淀池中,在沉淀池中沉淀2~3个小时,经沉淀池中 沉淀后排出的清洁水即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放水,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一部分作为回流污泥 经污泥回流泵输送回厌氧处理池中,将厌氧处理池中微生物数量控制在设定的数量范围 内,与处理污水一起进行厌氧作用,使厌氧处理池中的聚磷菌释放磷酸盐,同时吸收处理 水中碳源合成能量储存在聚磷菌内,而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进入缺氧池中进一 步进行反硝化,而沉淀池中沉淀的另一部分污泥输送至收集处中进行集中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池为两个,分别为第一 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所述第一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相互串联在一起,所述回流水直接回 流至第二厌氧池中,与第二厌氧池中的处理水一起进行厌氧作用,经第二厌氧池中的处理 后的处理水输送至耗氧处理池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将回流 污泥输送到第一厌氧池中,经第一厌氧池厌氧处理后的厌氧污水输送到第二厌氧池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脱氮填料为颗料状填料时,所 述颗料状填料的制备方法由下列步骤组成:取配方要求的量将橡胶粉、微生物菌种、活性 炭、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它的衍生物相互混合在一起,在40~60℃的温度下使混合 物中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它的衍生物溶解,再在挤压机中挤出成颗料状的混合物, 所述颗料状的混合物即为颗料状填料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埃克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埃克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853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