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超声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90191.1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8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国利;钦峰;王宏;夏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G01B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张宇娟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超声 探头 | ||
一种电磁超声探头,一种电磁超声探头,包括外壳,信号处理模块,磁铁,磁体下部的线圈,线圈的圈心空间中有滚珠机构,滚珠机构包括滚珠,约束环、固定柱;滚珠限位在约束环中滚动,所述的约束环被固定柱限定在线圈的圈心空间中。使电磁超声探头与工件之间的提离距离能够通过滚珠突出于探头底部的长短进行调制,并在检测过程中无论工件表面是曲面还是平面提离距离都能维持稳定。实现电磁超声探头与工件表面是点接触,使得电磁超声探头的磁吸力对于移动的影响变小,探头移动更为顺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超声探头。
技术背景
电磁超声(EMAT)无损检测技术区别于压电传感器,由于其不需要耦合剂,不需要对工件表面进行处理和接触,就可以对工件的表内裂纹、厚度进行检测,因此是工业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检测的重要设备。
但是传统的电磁超声探头利用磁性较强的永久磁铁产生激励磁场,因而即使在非工作状态,探头对铁磁工件仍然具有较强的磁吸附力,这导致检测人员将探头放置在工件表面时必须小心翼翼,并且由于需要保证电磁超声探头在检测时需要有一定的提离距离(探头底部距离工件表面的距离)。故现有技术往往是通过成对的滑轮组件做为探头在工件表面探测的移动小车,通过滑轮的轮高来实现提离距离,类似于这种结构的电磁超声探头,缺点有:1、电磁超声探头体积较大;2、由于磁吸附力,滑轮与工件表面的面接触产生滑动阻力依旧很大,移动不便;3、由于滑轮是在离探头实际探测面有一定距离的两侧,故轮高支撑下的提离距离与探测头与工件表面的实际距离不一致,或会出现波动,使得磁体下方的线圈传回的数据不准确,影响检测精度。
此外,现有的电磁超声探头的永磁铁是单级或是反向多级排列型,但无论何种永磁铁,数量上的改变都是为了提高待测工件的磁化强度,但是根本上没法解决磁力线散射的问题,随着电磁超声探头与待测工件提离距离的提高,只要是毫米的变化,磁化强度就成指数递减,并且实验证明待测工件上的磁力波纹成环状散射,环中心和环外侧磁化最弱,因此如何聚集磁力线,是待测工件的磁化强度提高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于磁化水平影响检测效果,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辅助检测手段进行叠加判断裂纹或是厚度,比如CN103353479A提到的电磁超声纵向导波与漏磁检测复合的检测方法。但无论在电磁超声检测的技术上叠加何种辅助手段,或是现有技术中表明的电磁超声探头的结构设计,都是运用于平面或是管状结构的元件检测,对于不规整的曲面结构的工件,由于无法控制电磁超声探头与曲面的提离距离,故电磁超声探头的使用受局限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能在各种表面保证电磁超声探头提离距离,且移动顺畅,并能聚集磁力线从而提高工件磁化效果,使无损检测效果更加准确的电磁超声探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的一种电磁超声探头,包括外壳,信号处理模块,磁铁,磁体下部的线圈,线圈的圈心空间中有滚珠机构,滚珠机构包括滚珠,约束环、固定柱;滚珠限位在约束环中滚动,所述的约束环被固定柱限定在线圈的圈心空间中。
作为一种优选:约束环上有垂直齿条,所述的垂直齿条与固定柱滑动连接,所述的垂直齿条通过与之咬合的齿轮被外壳处的调整螺母转动后在固定柱上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滚珠是由硅钢片制成的半圆壳组成整圆后层叠组成,且每片硅钢片表面涂有绝缘层。
作为一种优选:线圈是圆形或方形或蝶形。
作为一种优选:滚珠机构的数量与线圈数量相同。
作为一种优选:滚珠中心有霍尔元件。
本发明有益效果:
1、线圈的圈心空间中有滚珠机构,使电磁超声探头与工件之间的提离距离能够通过滚珠突出于探头底部的长短进行调制,并在检测过程中无论工件表面是曲面还是平面提离距离都能维持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01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