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发酵过程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96329.9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5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万印华;曹伟锋;陈向荣;杭晓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C12R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潇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氧化 还原 电位 调控 发酵 过程 生产 二元酸 方法 | ||
1.一种利用氧化还原电位调控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菌种活化、种子培养和发酵产酸三个步骤,所述发酵的体系为由菌体、无菌空气、烷烃和水组成的四相发酵体系,在所述发酵体系中引入ORP电极,通过调节通气量、搅拌转速,并结合氧化剂和还原剂,实现长链二元酸的两阶段ORP控制发酵,以生产长链二元酸;
所述发酵过程利用的微生物菌种为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 viswanathii)ipe-1,已于2014年2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该保藏单位的简称为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8824;
所述发酵产酸过程的初始发酵阶段将培养基pH控制为4.0-8.0,当培养基中糖质消耗完毕时,进入第二发酵阶段,调节培养基pH至7.0-9.0;
在初始发酵阶段,控制ORP为0-200mV;在第二发酵阶段,控制ORP为0-100mV,在发酵产酸过程中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气量以及添加氧化剂和/或还原剂来控制ORP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链二元酸为碳原子数为11-18的二元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活化时使用的斜面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活化为将菌种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中,于25-40℃培养24-72h。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种子培养基为pH 4.0-8.0的含有糖质和烷烃的液体培养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基包括如下组分:糖质15-60g/L,磷酸氢二钠1-3g/L,酵母膏0.5-2g/L,玉米浆1-3g/L,尿素0.1-0.8g/L,烷烃50-120mL/L。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质为葡萄糖、蔗糖或半乳糖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质为葡萄糖。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烷烃为碳原子数为11-18的正烷烃。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基包括如下组分:葡萄糖20g/L,磷酸氢二钠2g/L,酵母膏1g/L,玉米浆2g/L,尿素0.5g/L,碳原子数11-18的正烷烃100mL/L。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为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于25-40℃振荡培养20-48h。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产酸步骤中使用的发酵培养基为含有糖质和烷烃的液体培养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组分:糖质10-90g/L,磷酸氢二钠1-5g/L,酵母膏0.5-2g/L,玉米浆1-3g/L,尿素0.1-0.8g/L,NaCl 0.5-3g/L,KCl 0.5-2g/L,烷烃150-400mL/L,吐温800.5-2g/L。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质为葡萄糖、蔗糖或半乳糖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质为葡萄糖。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烷烃为碳原子数为11-18的正烷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632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