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01342.9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2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郜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郜红兵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H04B3/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力 载波 建筑 施工 能耗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耗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 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节能降 耗的应用领域中,水、电的节能尤为重要。目前,因为建筑行业的特殊性,项目 工地分散,跨越区域较大,给建筑企业的统一集中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未能对 建筑施工领域的水、电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在建筑施工方面,存在中央空调系 统、照明系统、电力电网系统、水力等能耗系统,对能耗的程度,普遍采用人工 监管的方式,且只能通过人为经验判断,不但存在判断误差,也存在监管疏漏的 情况,不利于系统化的监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 耗监控系统,利用电力载波技术,通过组网控制实现系统化的能耗监控和高效节 能管理,可随时查询监控能耗信息,并和预设的值和数据库中历史数据进行比较 和分析,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措施,实现了能耗数据的信息化、实时化 和可控化,实现精确监控和有效节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监控系统,包括用水监测模块、用电监测 模块、电力载波传输模块和监控平台;
所述用水监测模块包括若干水表、若干水表采集器和水表集中器,水表连接 水表采集器,采用水表采集器远程抄读水表,若干水表采集器连接水表集中器, 水表集中器对建筑施工用水的水量数据进行实时集中采集,获取若干水表采集器 采集到的水量数据并计算得到能耗数据;
所述用电监测模块包括若干电表、若干电表采集器和电表集中器,电表连接 电表采集器,采用电表采集器远程抄读电表,若干电表采集器连接电表集中器, 电表集中器对建筑施工用电的电量数据进行实时集中采集,获取若干电表采集器 采集到的电量数据并计算得到能耗数据;
所述用水监测模块和用电监测模块通过电力载波传输模块连接监控平台,通 过电力载波传输模块将能耗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
所述监控平台,接收电力载波传输模块发送的能耗数据。
所述的水表集中器和电表集中器还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的电表采集器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和噪声传感器。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监控系统,利用电力载波技术,通过 组网控制实现系统化的能耗监控和高效节能管理,可随时查询监控能耗信息,并 和预设的值和数据库中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 措施,实现了能耗数据的信息化、实时化和可控化,实现精确监控和有效节能; 水和电的能耗数据信息,采用分散采集,集中监控,统一管理,以便能够合理的 利用电和水,防止电和水的浪费,降低企业能耗,优化管理能力;能耗数据传输 无需架设网络线,不需要穿墙打洞,利用电力载波技术进行能耗数据传输、控制, 前期投入节约人工、物料,降低后期维护管理成本;利用组网控制技术,实现了 远程自动控制、抄读、管理系统,水、电单独组网,既可控制管理独立区域,也 可多个区域统一集中控制管理,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便于企业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未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所作的任何改进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监控系统,包括用水监测模块1、用电监 测模块2、电力载波传输模块3和监控平台4;
所述用水监测模块1包括若干水表11、若干水表采集器12和水表集中器13, 水表11连接水表采集器12,采用水表采集器12远程抄读水表11,若干水表采 集器12连接水表集中器13,水表集中器13对建筑施工用水的水量数据进行实 时集中采集,获取若干水表采集器采集到的水量数据并计算得到能耗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郜红兵,未经郜红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13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