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2615.1 | 申请日: | 2016-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2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康志江;吕铁;张允;郑松青;赵艳艳;张冬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张文娟;朱绘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通性 判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包括:含水率波动值计算步骤,根据生产动态数据计算目标范围内生产井的含水率波动值;井间连通性初步筛选步骤,根据注采响应原理和所述含水率波动值对目标范围内生产井进行初步筛选;井间连通性确定步骤,根据含水率波动值的波动程度对初步筛选的结果进行修正,以确定目标范围内的井间连通性。本发明可以排除多种其它影响因素对井间连通性带来的误判,使得获得的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描述井间连通性的方法包括多种,主要分为静态连通性和动态连通性两类。静态连通性是采用小层对比、地震识别等技术描述连通性,对于没有层状储层结构的缝洞型油藏来讲,这种方法不适用。动态连通性的判定方法主要包括示踪剂监测、干扰试井和生产动态分析三种。
示踪剂监测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学剂示踪剂和同位素示踪剂共两个发展阶段。该技术的原理为在注水井中注入与已注入流体相溶的示踪剂,通过分析产出流体中示踪剂浓度变化情况、示踪剂产出曲线以及峰值特征达到判断井间连通性的目的。目前,示踪剂测试技术在油田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干扰试井技术是一种多井试井技术,通过在激动井中改变工作制度,造成地层压力变化的干扰信号,在观测井下入高精度测压仪器,记录观测井中压力变化情况,从观测井能否接收到干扰压力变化,便可判断观测井与激动井之间是否连通。
生产动态分析技术是采用油藏工程的方法,分析生产指标变化规律来弄清井间是否连通,是动态指标的综合判断方法,常用的有压力系统分析、类干扰试井、生产特征相似性分析、注水见效分析等方法。
随着国内塔河缝洞型油藏开发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连通性的研究的队伍,调研发现,当前缝洞型油藏的井间连通性研究存在着以下问题:
示踪剂测试技术和干扰试井测试技术虽然可以准确的测出注采井间是否连通,但是它们存在着如下3个缺点:①测试周期长,单次测试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影响油井正常生产;②测试范围有限,单次测试只能覆盖一个注采井组;③单次测试费用昂贵,如果测试整个缝洞单元的连通性将需要巨额花费。以上这些缺点制约着这两种测试方法的应用。
由于生产动态资料容易获得,生产动态分析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的缝洞型油藏连通性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准确度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该方法虽然可以分析缝洞型油藏井间的连通性,但是采用人工主观去判断,对比不同井组不同时间段的响应特征工作量巨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该方法也没有考虑工作制度,井间干扰等因素对注采响应结果造成的影响,致使结果更加不可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用以提高判断井间连通性的准确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包括:
含水率波动值计算步骤,根据生产动态数据计算目标范围内生产井的含水率波动值;
井间连通性初步筛选步骤,根据注采响应原理和所述含水率波动值对目标范围内生产井进行初步筛选;
井间连通性确定步骤,根据所述含水率波动值的波动程度对初步筛选的结果进行修正,以确定目标范围内的井间连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井间连通性初步筛选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含水率波动值和井间连通性示踪剂测试结果确定含水率波动阈值,或在无示踪剂测试结果时参考其他同类注采井组的含水率波动阈值;
根据所述含水率波动阈值初步筛选目标范围内的生产井,其中,大于所述含水率波动阈值的生产井初步认为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26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