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9259.6 | 申请日: | 2016-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2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汤显强;黎睿;李青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3 | 分类号: | C02F1/463;C02F103/44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悬浮物 絮凝 分离 沉淀 一体化 处理 装置 | ||
1.一种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絮凝净化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絮凝净化器(1)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絮凝净化器(1)是上部呈圆柱体、下部呈圆锥体的锥筒状容器,絮凝净化器(1)内设有位于圆柱体区域的絮凝反应区(3)、絮体分离区(4)以及位于圆锥体区域的絮体沉淀区(5),其中絮凝反应区(3)上下分别设有水体引流槽(7)和固定在水体引流槽(7)之间的多组串联电极片(15、16),水体引流槽(7)以及电极片(15、16)之间形成一个上下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开口(71)的腔体,引导水体按序流经各组电极片(15、16),进行多重絮凝;絮凝反应区(3)上部设有空气压缩机(9)和进水管(10),高浓度悬浮物废水通过进水管(10)进入絮凝反应区(3)底部,絮凝反应区(3)内底部水体引流槽(7)的进水侧安装有与空气压缩机(9)连接的曝气头(17),高浓度悬浮物废水经多重电絮凝后流入絮凝反应区(3)外部两侧的絮体导流槽(11),然后进入絮凝反应区(3)底部的絮体沉淀区(5),控制器用于控制进水流量和电解电极的工作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水体引流槽(7)为一上端开口、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两个水体引流槽(7)以开口相对的方式分别设在絮凝反应区(3)的顶部和底部,位于底部的水体引流槽(7)的一个侧面设有开口(71),位于顶部水体引流槽(7)的相对的侧面设有开口(71),在上下水体引流槽(7)之间插入多组电极片(15、16)后,水体引流槽(7)以及电极片(15、16)之间形成所述上下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开口(71)的腔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高浓度悬浮物废水在水泵或自重力流动条件下,通过设置在絮凝反应区(3)上部的进水管(10),进入絮凝反应区(3)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极片中的阳极(15)采用铝板或铁板,阴极(16)采用不锈钢,通过电解阳极产生活性物质,与水体中悬浮物结合,形成颗粒状絮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凝反应区(3)的上方两侧设有齿形溢流堰(8),絮凝反应区(3)形成的颗粒状絮体经齿形溢流堰(8)进入设置在絮凝反应区(3)外侧的絮体导流槽(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凝导流槽(11)的外侧设有降速折板(12),絮体流经降速折板(12)后,大颗粒絮体进入絮凝反应区(3)底部的絮体沉淀区(5),小颗粒絮体流入絮体分离区(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体沉淀区(5)底部设有排泥阀(18),可定期通过重力排放泥渣。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体沉淀区(5)上部设有冲洗管路(19),管路上开有朝向底部的小孔,利用进水冲洗絮体沉淀区(5),排出难以自然清除的泥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体分离区(4)的外部两侧设有出水管(21),小颗粒絮体沉降分离后的上清液通过出水管(21)外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悬浮物电絮凝与絮体分离沉淀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设有与空气压缩机(9)连接的曝气开关(23)、与水泵连接的进水开关(22)和流量调节器(14)、与电极片(15、16)连接的电解开关(24)、电压调节器(25)、电流调节器(26),曝气开关(23)用于管理空气压缩机(9)的启闭,进水开关(22)和流量调节器(14)分别用于水泵启闭管理及进水流量调控,电解开关(24)用于电解工作的启闭管理,电压调节器(25)、电流调节器(26)分别用于电极工作电压与电流强度的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925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