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底底基观测平台的投放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211355.4 申请日: 2016-04-05
公开(公告)号: CN105785378A 公开(公告)日: 2016-07-20
发明(设计)人: 杨小秋;林间;孙珍;孙兆华;黄健龙;黄锐;李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S15/93 分类号: G01S15/93;G05D1/08;G05D1/10
代理公司: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代理人: 黄培智;刘明星
地址: 510301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海底 观测 平台 投放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海洋地质科学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底基观测平台 的投放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地震和海啸频发,夺走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 大地震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误差,主要源于发震周期长于人类观测的历 史,通常Mw9.0级以上地震的发震周期是几个世纪,且震级越大,发震的周期 就越长,而人类有地震记录的历史却不过一个多世纪,因此科学家们对地震发 震频率以及影响因素的认识积累都还相当不足。根据地震观测和俯冲板片分析, 沿俯冲带地震主要发生在锁定带和过渡带附近,在地震的间歇期,伴随俯冲板 块的推进,上覆板块会由于耦合作用(被锁定带锁紧)而发生弹性弯曲,当应 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锁定带的破裂和回弹,产生大地震,地震的大小 与锁定带发生断裂的长度成正比,即断裂长度越大,震级越大。根据此基本原 理,在大震发生之前,俯冲带上盘基本上所有区域都表现出向陆和向上的一个 运动向量(缩短向量),地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俯冲带上盘主要表现为向洋的 一个运动向量,因此,增加对俯冲带的观测,尤其是增加对俯冲带上主要发生 应变积累和释放的过渡带和锁定带的观测,对评估某大断层的最大震级以及目 前的应力积累状态十分必要。

自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System,以下简称GPS)于1973 年由美国国防部开始发展使用,短时间里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起GPS观测网络, 如日本自1994年着手建立由一千个固定站组成的全国性GPS连续观测网- GENOET,主要目的为全面监测地壳应变的时空变化,提供地震潜势评估及地 震预测研究。我国主要于2000年正式运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以GPS观 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 辨率的实时板块运动监测网络。

目前全球GPS观测网大多布设在陆地,造成严重的局限在陆地上的“单侧” 观测,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三分之二的海底却只有日本、美国、欧洲的很少几 个观测站。然而,世界上具有巨大破坏性的特大地震和海啸多发生在各大洋板 块边缘的深水下,而这些区域是目前的陆地GPS系统所无法直接观测到的。而 且洋壳的变形规律与陆壳有着极大的不同,即使能够对近岸的部分地质现象进 行观测,但也会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带来较大的误差。福岛地震结果表明,原 有的从陆地上进行的远距离单向观测的方式存在极大的偏差,海底与陆上观测 结果最多相差10倍之多。“单侧”的陆地GPS观测无法准确测量海底地壳变形, 导致科学家无法获得建立发震机制分析的准确参数,进而导致对发震机制和影 响因素认识的不足。

统计表明,全球8级以上的大震,80%发生在俯冲带上,主要变形段淹没在 深海下,由于震中附近的变形向周围迅速衰减,因此远距离观测对于正确地发 布海啸预警将非常不利。由于地震波速度传播较快,且发震机制尚未被科学家 破解,因此想准确地预报地震在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海啸的预警非常有意义, 因为地震引发海啸在远海由于振幅不大,没有什么杀伤力,只有到了近岸,随 着水深变浅而垂向振幅迅速放大,才会形成高达10米,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巨浪。 但由于水波的传播速度较慢,100公里的距离,会比地震和海啸初发时间滞后约 1个小时到达。因此准确地预警海啸时间和幅度将对人员撤离,海上船只逃生以 及其他重要设施的处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而要做到准确和及时预警,必须在发震的俯冲板片、陆缘斜坡的锁定带和 过渡带上布置有测地仪器。海底测地系统是指放置在海底用于近距离、实时监 控海底地质体变形的科学观测设备,它可用于观测地震、海啸活动、火山喷发、 海底滑坡、沉积过程、天然气及油气活动等一系列与海底变形有关的过程。与 陆上GPS系统功能相似,海底测地系统可以对发生在海底的任何与变形和位移 有关的过程的观测。因此,在海底广泛布设新型高精度的海底测地设备,实时 监测海底地壳运动情况,对我们认识这些周期性或突发性变形事件的物理机制 以及帮助我们建立对大洋岩石圈变形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13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