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站间连接建立方法与系统、配置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16932.9 | 申请日: | 201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79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许森;刘悦;朱雪田;孙震强;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1 | 分类号: | H04W76/11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方亮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站 连接 建立 方法 系统 配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站间X2接口连接的建立方法与系统以及基站标识扩容配置方法与系统,其中的建立方法包括:源基站根据预设的配置信息从ECGI中提取出基本基站标识和扩展基站标识,源基站向核心网发送携带有基本基站标识、扩展基站标识的识别请求;源基站基于核心网反馈的邻小区所属邻基站所支持的第一基站标识集合信息和IP地址与邻基站建立X2接口连接。本发明的方法与系统,可以实现基站和核心网对于灵活长度的小区标识的自动识别和自动配置,降低了网络部署中的人工干预以及维护成本,复用了当前协议的流程,增强了后向兼容性,解决了未来BBU池对于小区地址标识的较大的需求以及当前标准中地址受限的问题并提升小区标识的编址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间X2接口连接的建立方法与系统以及基站标识扩容配置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ECGI(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E-UTRAN小区全局标识符)具有全球唯一性,由PLMN ID、eNodeB ID、Cell ID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ECGI可以用于标识一个小区(或载扇),在创建基站和小区数据、通过广播信息发送给终端选网、辅助SON(Self-Organized Networks,自组织网络)功能与定位业务、计费话单中区分业务发生地等场景下发生作用。PLMN ID(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为移动网络号,eNodeB(Evolved Node B,演进型Node B)ID简称eNB ID,为标识基站,宏基站有20个bit组成5个16进制编码,如图1中的X1X2X3X4X5。Cell ID用于标识基站下的小区,共8个bit组成2个16进制编码,如图1中的X6X7。根据当前的规范,目前有两种基站:宏基站和家庭基站。宏基站的eNB-ID有20比特,大约支持104万个基站,Cell-ID有8比特支持最大256个小区。家庭基站的eNB-ID有28比特,仅支持一个小区。
考虑到基站地址不足以及在BBU池场景中存在超过256个小区地址的需求,如图2所示,3GPP在R14阶段中,中国电信提出的研究课题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影响空口的情况下,研究如何灵活的配置基站和小区的地址比特的分配,从而实现在特定场景中基站地址和小区地址的扩充。当前协议中基站通过S1建立过程,将自身的eNB的地址信息通知给核心网,核心网收到该消息后,获取基站的地址信息并作为路由的依据。当其它核心网节点或者其它基站发送了该基站中某小区的ECGI信息后,根据记录的eNB-ID来推导出小区地址信息部分以及基站地址部分。两个基站之间建立X2接口时,通常把自身的基站地址编号、以及支持的小区信息以及该小区的邻区通知给目标基站。通过该过程两个小区可以了解到邻基站的基站和小区的地址配置情况。针对小区地址扩展问题,若采用当前协议架构则存在如下问题:
1.如果采取简单的减少基站比特数实现小区地址数的增强,一方面由于抢占了其它正常20位地址长度的基站编址空间,并可能引发一些基站的地址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当小区地址空间利用不足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浪费。
2.当前协议中MME仅能识别20位地址和28位两种类型的地址,为了扩充小区数量新的基站地址编号方式可能会受到影响,核心网需要定义新的识别方式。
3.X2建立时需要交互两个小区的配置信息,当一个基站支持的小区个数过多(如超过256),则会导致X2建立的消息字段过大,且由于基站覆盖范围过大,该基站覆盖范围的小区很多与某一个特定邻区不相邻且相隔较远,从而导致了这些配置信息是必要的。此外这种现象还会因为过多的小区的PCI信息传递给目标基站,从而导致防止PCI混淆和冲突的机制失效,如图4所示。超级小区覆盖范围很大,按照现有方案交互全部的小区配置信息,对于该超级小区的邻区而言,会发现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PCI用于配置。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标准和设备实现上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保证后续的网络和实施的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69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