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17374.8 | 申请日: | 2016-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1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乔宪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底 沉积 金属 薄膜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控溅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磁控溅射沉积是利用足够高能量的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中的原子获得做够高的能量,在表面发出的高能粒子在磁场的作用下运动,最终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金属薄膜。磁控溅射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工业镀膜技术,由于其突出的有点,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改性领域。
金属薄膜使用广泛,常见的分离方法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730716A详细记录了液相基底表面新型金属薄膜的制备技术,但是金属薄膜是在空气中长时间剥离出来的,造成金属薄膜的氧化和褶皱,直接影响了金属薄膜的使用。通过显微镜观察金属薄膜表面可以发现大量褶皱,如图1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
一种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顶盖方便打开和密封开口,底座密封圆桶底部,带孔隔板固定在圆桶中间位置,带孔隔板中间涂二甲基硅油薄层,金属薄膜沉积在涂二甲基硅油薄层上方,有机溶剂存放于底座和圆桶形成的存储空间,有机溶剂液面低于带孔隔板位置。
所述顶盖和底座带恒温加热装置。
所述带孔隔板开孔位置在边缘,中心位置不开孔。
所述二甲基硅油薄层沉积和剥离过程在真空室中,操作通过机械手完成。
本装置可以倒转,顶盖可以作为底座使用。
磁控溅射系统如图2所示,这是获得金属薄膜的有效方法,把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放置在沉积台上,通过磁控溅射,在二甲基硅油表面沉积金属薄膜,然后通过有机溶剂吸收二甲基硅油,从而获得金属薄膜。
金属褶皱是在二甲基硅油内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当二甲基硅油温度发生变化时,内应力作用于金属薄膜,这种效果是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累积的。因此,要得到表面光滑的技术薄膜要做到:(1)薄膜剥离时间短;(2)沉积过程到剥离过程恒温;(3)在真空环境下获得。
本发明有益效果:通过本装置,(1)磁控溅射后形成的金属膜可以在真空环境下获得,不会氧化;(2)恒温的环境减少硅油内应力对金属薄膜的作用,不会出现金属薄膜褶皱;(3)抽真空系统的充气与金属薄膜分离可以同时进行,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薄膜褶皱形成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金属褶皱图;
图2磁控溅射系统示意图;
图3顶盖密封装置图;
图4顶盖开启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机械手在真空室内完成对氮化钛薄膜剥离的过程,这种过程满足了以下条件:(1)薄膜剥离时间短;(2)沉积过程到剥离过程恒温;(3)在真空环境下获得。剥离过程分为:
实施例1:
1)将沉积好的氮化钛薄膜样品在真空室内放入丙酮溶液中;
2)基底、二甲基硅油、氮化钛薄膜及丙酮溶液保持恒定温度;
3)二甲基硅油被溶解后,氮化钛薄膜脱落在恒温丙酮溶液中;
4)迅速关闭抽真空系统,取出氮化钛薄膜及恒温丙酮溶液,将氮化钛薄晾干保存。
剥离氮化钛薄膜在短时间内进行,最好小于2小时,防止褶皱的出现。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真空系统抽真空,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平放于沉积台上,装置距离磁控溅射靶10-15cm,开始沉积金属薄膜。液相基底沉积金属薄膜分离装置,顶盖1开启,如图4所示,顶盖1方便打开和密封开口,底座7密封圆桶5底部,带孔隔板4固定在圆桶5中间位置,带孔隔板4中间涂二甲基硅油3薄层,金属薄膜2沉积在涂二甲基硅油3薄层上方。有机溶剂6存放于底座7和圆桶5形成的存储空间,有机溶剂6液面低于带孔隔板4位置。
在真空环境下,机械手将顶盖1密封,如图3所示,装置倒转,有机溶剂6浸入金属薄膜2和二甲基硅油3,二甲基硅油3因此被除去。
实施例2:
1)选用合适尺寸的硅片或玻璃作为沉积基底,用有机溶剂超生清洗基底表面,清洗完毕,冷风干燥备用;
2)靶材选用钛靶,砂纸打磨抛光靶材表面,安装在磁控溅射靶位;
3)二甲基硅油均匀涂覆在基底表面,涂覆好样品放入溅射位置,调节磁控溅射靶位高度。
4)真空室抽真空,磁控溅射过程,采用本底真空1.0-5.0×10-4Pa,充入氮气作为反应气体,氮气流量控制在30-105sccm,工作真空1.0-8.0×10-1Pa,预溅5分钟,磁控溅射源功率调节范围100-120W,负偏压0V,溅射10-1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73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