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2540.3 | 申请日: | 2016-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2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向道平;李慧;潘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2 | 分类号: | B22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570228 海南***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压力 烧结 模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包括主体部和压头,压头包括第一压头和第二压头,模具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一压头相连接,第二盖板和第二压头相连接;主体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盖板孔、第二盖板孔和压头孔,第一盖板孔和第二盖板孔分别位于压头孔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第一盖板孔的孔径以及第二盖板孔的孔径均大于压头孔的孔径,第一盖板孔用于容纳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孔用于容纳第二盖板,压头孔用于容纳第一压头和第二压头;第一盖板与第一盖板孔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隙,第二盖板与第二盖板孔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隙。如此设置,可以减小高温压力反应烧结过程中气相物质的损失,充分完成烧结反应,得到理想粉末冶金材料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粉末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大部分需要在加压的情况下将不同原料的粉体通过高温烧结成制品。
通常情况下,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主要包括主体部01和两个圆柱形压头03,其中主体部01设置有用于容纳压头的圆柱形腔体02。在制备前,需要将其中一个圆柱形压头03置入圆柱形腔体02内,然后将粉体材料放置于圆柱形腔体02内,最后再将另一个圆柱形压头03放入圆柱形腔体02内,两个圆柱形压头03相对设置,使得粉体材料置于两个圆柱形压头03之间,如图1所示。在进行高温烧结过程中,轴向压力通过两个圆柱形压头03传递至置于圆柱形腔体02内的粉体材料,粉体材料在高温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最终烧结成为圆柱状块体材料制品。
上述模具主要适用于一种或多种固体材料的常规压力烧结或者是无气相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的压力反应烧结,由于需要将圆柱形压头03放入圆柱形腔体02内,为了便于放入圆柱形压头03,圆柱形压头03与圆柱形腔体02的腔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对于有气相物质参与的反应烧结或烧结过程中有气体释放的反应烧结,在轴向高压的作用下,气体容易通过圆柱形压头03与圆柱形腔体02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排出,从而引起参与反应烧结的气相严重不足,导致压力烧结过程中化学反应不彻底,最终很难通过压力反应烧结获得理想的粉末冶金块体材料制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可以减小高温压力反应烧结过程中气相物质的损失,充分完成烧结反应,得到理想的粉末冶金块体材料制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压力烧结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主体部和压头,所述压头包括第一压头和第二压头,所述模具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其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一压头相连接,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二压头相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盖板孔、第二盖板孔和压头孔,所述第一盖板孔和所述第二盖板孔分别位于所述压头孔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且所述第一盖板孔的孔径以及所述第二盖板孔的孔径均大于所述压头孔的孔径;其中,所述第一盖板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盖板,所述压头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压头和所述第二压头;
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的直径,第一盖板的第二端用于置于所述第一盖板孔内,且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盖板孔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二端所形成的台阶面用于与所述主体部相抵接;
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端用于置于所述第二盖板孔内,且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盖板孔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端所形成的台阶面用于与所述主体部相抵接;
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压头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压头的一端置于所述压头孔内,所述第一压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卡接;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压头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压头的一端置于所述压头孔内,所述第二压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卡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2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