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屏中框及中框成型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24738.5 | 申请日: | 2016-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0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电子羽电业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G09F9/00;B60R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屏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显示屏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中框及中框成 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车辆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车辆内部增 设显示屏,提供倒车影像、多媒体的功能已经成为了基本配置。
车载显示屏主框架包括前盖、中框和背板三部分,其中,中框的一面连接 显示屏主体,另一面连接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安装时,前盖和背板将中框包在 内部形成一整体结构。
其中,前盖与背板之间组装后形成的厚度,一般便是显示屏整体的厚度, 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产品正在朝向超薄化发展,车载显 示屏同样需要向超薄方向发展。采用普通的前盖和背板扣接的方式,由于前盖 和背板均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不利于车载显示屏的超薄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屏中框及中框成型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 中存在的采用普通的前盖和背板扣接的方式,不利于车载显示屏的超薄化的技 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屏中框,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呈平板状,所述框体的边缘连接有 侧边,所述侧边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框体与所述侧边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至少为卡扣与卡槽、粘接层、螺钉与螺孔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侧边的高度不小于所述框体的厚度,所述框体的边缘与所 述侧边的中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卡扣和卡槽,所述卡扣设于所述框体上,所 述卡槽设于所述侧边上;
或
所述卡扣设于所述侧边上,所述卡槽设于所述框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钉和螺孔,所述螺孔设于所述框体和所述 侧边上,两个所述螺孔相对设置,所述螺钉穿过所述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边缘处的所述侧边围城一环形结构,所述框体上设 有多个所述连接组件,多个所述连接组件均匀分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框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 上设有用于冲压连接组件的凸模和凹模。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屏中框及中框成型模具,中框中包括的侧边可以作 为显示屏外壳的一部分,在连接前盖和背板时,可采用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 将前盖和背板直接设置为板状,与侧板上的安装孔连接,或在前盖或背板上设 置等宽的壳体,与侧板上的安装孔连接。无论采用上述两种形式中的哪一种, 最终显示屏的厚度即为侧板的高度。
该显示屏中框及中框成型模具,在确保前盖与背板能够正常拼装的前提下, 重新组合中框的结构,通过中框的侧板确定显示屏的厚度,其中,侧板通过连 接组件与框体连接,两者连接牢固,此种形式,可使显示屏更薄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屏中框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屏中框的剖视图。
图中:
1、框体;2、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显示屏中框,包括框体1,框体1呈平板状,框体 1的边缘连接有侧边2,侧边2上设有安装孔,框体1与侧边2通过连接组件连 接;
连接组件至少为卡扣与卡槽、粘接层、螺钉与螺孔中的一种。
其中,以连接组件包括卡扣与卡槽、粘接层、螺钉与螺孔为例,首先,在 框体1和侧边2相对的一侧设置粘接层,之后,将侧板与框体1对接成型,卡 扣与卡槽相互连接,最后,将螺钉穿过螺孔旋紧,最后完成侧边2与框体1之 间的连接,侧边2与框体1形成一个可拆装的整体。
在连接前盖和背板时,分别将前盖和背板连接到侧边2的安装孔上,此种 情况下,侧边2的高度便是显示屏整体的厚度,前盖和背板可以设置为平板状, 直接与侧边2连接,或者,前盖或背板设置为槽状存在侧板,其中,侧板的高 度与侧板的高度相同即可。
侧边2的高度不小于框体1的厚度,框体1的边缘与侧边2的中部通过连 接组件连接。
优选的,侧边2的高度大于框体1的厚度,一般情况下,框体1的边缘与 侧边2的中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在框体1的正反两面预留的空间相同,若需 要空间调整,调整框体1与侧边2的连接位置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电子羽电业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电子羽电业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47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壳体冲压模具
- 下一篇:一种带吸盘的教学圆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