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换挡控制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6677.6 | 申请日: | 2016-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4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朱军;周宇星;孙俊;顾铮珉;林潇;王伦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W10/08;B60W10/11;B60W10/02;B60W20/10;B60W20/20;B60W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蔡胜利 |
地址: | 20180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并联 式插电 混合 动力 汽车 变速器 换挡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挡位控制方法和系统,在汽车行驶时所述变速器从所述纯电机驱动模式切换至所述混合驱动模式的过程中,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确定所述变速器的针对电机的挡位;确定当前车速;确定汽车的加速踏板被踩压的状态;依据所确定的电机挡位、当前车速和加速踏板被踩压的状态来选择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的挡位以及是否维持所述变速器的电机的当前挡位,其中,在所述变速器处于电机1挡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1或2挡;并且在当前车速为中速或低速时,维持所述变速器的电机当前挡位并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3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换挡控制方法和系统,能够更佳地控制汽车行驶时的噪声振动等级(NVH)并改善纯电动驱动向发动机-电机混合驱动切换时的动力响应特性。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石油需求增多和对车辆排放处理设备的要求的提高,混合动力车辆受到制造商和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地,混合动力车辆采用燃料发动机和电机提供动力。通过采用电机提供一部分动力,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同仅依靠燃料发动机的车辆相比,所需的燃料较少。其结果是,混合动力车辆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且运行成本较低。
然而,当车辆从纯电动驱动切换至发动机+电动的混合驱动模式时,需要考虑车速造成的输入轴上的速差变化对发动机离合器的影响、操作者踩踏加速踏板位置导致了车辆行驶舒适性体验影响、以及挡位不匹配切换时导致的噪声振动等级过高等多种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换挡控制方法和系统,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综合考虑了电机挡位、车速、加速踏板位置、以及目标发动机转速等多种因素来相应地切换汽车的变速器中针对电机的挡位和针对发动机的挡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挡位控制方法,所述汽车包括燃料发动机、动力电机以及变速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和所述电机的动力并联地选择性接入到所 述变速器的输入端,为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出端相连的驱动轮提供驱动力,在仅所述发动机提供驱动力的纯发动机驱动模式中,所述变速器针对所述发动机具有6个前进挡,由低速挡至高速挡分别为1、2、3、4、5、6挡,在仅所述电机提供驱动力的纯电机驱动模式中,所述变速器针对所述电机具有4个前进挡,由低速挡至高速挡分别为1、2、3、4挡,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机共同提供驱动力的混合驱动模式中,所述发动机的前进挡与所述电机的前进挡依预定的规则组合被独立地切换,
其中,在汽车行驶时所述变速器从所述纯电机驱动模式切换至所述混合驱动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变速器的针对电机的挡位;
确定当前车速;
确定汽车的加速踏板被踩压的状态;
依据所确定的电机挡位、当前车速和加速踏板被踩压的状态来选择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针对发动机的挡位以及是否维持所述变速器的电机的当前挡位,其中,在所述变速器处于电机1挡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1或2挡;并且在当前车速为中速或低速时,维持所述变速器的电机当前挡位并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3挡。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电机i挡(i=1、2、4或4)或发动机m挡(m=1、2、3、4、5或6)分别指的是变速器处于针对电机的第i前进挡或针对发动机的第m前进挡。
可选地,在汽车行驶时所述变速器从所述纯电机驱动模式切换至所述混合驱动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变速器处于电机1挡的情况下,且当前车速为高速时,如果所述加速踏板被确定为轻踩,则先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电机4挡、再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3挡;如果所述加速踏板被确定为重踩,则维持电机1挡不变且将所述变速器切换至发动机3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66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