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8377.1 | 申请日: | 2016-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1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00 | 分类号: | B01D6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汉康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区 进液区 切向流过滤装置 进液通道 过滤膜 管路连接 湿热灭菌 并联式 汇聚 连通 进液分流道 过滤装置 热熔连接 回流道 进液口 输出管 并联 流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解决现有的切向流过滤装置采用多个独立过滤装置并联,每一透过端均需连接输出管,管路增加连接体积庞大的缺陷。包括回流区、过滤膜区、进液区和透过区,过滤膜区包括多个由热熔连接的过滤膜间隔的进液通道和透过通道,进液区为整体结构,进液区包括一个进液口及多个进液分流道,回流区为整体结构,回流区包括连通每个进液通道回流端的回流道及一个回流汇聚道,透过区为整体结构,透过区包括连通每个透过通道的透过端流道及一个透过汇聚道。进液区、回流区和透过区均为整体结构,因此无需对每一个进液通道和透过通道进行管路连接,进液区和回流区及透过汇聚道减少了管路连接,也缩小了整体的体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切向流过滤是指指液体流动方向与过滤方向呈垂直方向的过滤形式。传统的液体死端过滤(dead end),也叫垂直过滤,是大部分微孔过滤(MF,微滤),包括除菌过滤所采用的过滤形式,其液体的流动方向与过滤方向一致,随着过滤的进行,过滤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或凝胶层厚度逐渐增大,流速逐渐降低。当过滤介质为孔径细小的超滤膜或微滤膜时料液中固形物含量很高时,采取死端过滤方式,流速将急速降低,因此死端过滤只能处理小体积的料液。对于较大规模的料液过滤时,就需要采用切向流过滤方式,液体流动在过滤介质表面产生剪切力,减小了滤饼层或凝胶层的堆积,保证了稳定的过滤速度。因此且切向流过滤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超滤和微滤的处理过程。
现有的切向流过滤主要采用膜包、卷膜的形式,其共同特点是由于设计过程中采用胶黏的形式进行切向流过滤膜的固定,这种形式使得所用的切向流过滤系统不能够耐受湿热灭菌,不能实现产品的无菌切向流过滤。
为了提高过滤的效率,一般都会采用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但是由于串联的方式造成液体流经的路径延长,使得越远的液体的压力减小,切向过滤的效率降低,因此并联的方式相比串联的方式具有更好的过滤效果。
但是现有的并联方式只是简单的将多个独立的过滤装置并联起来,每一个过滤装置均包括有一个透过端,每一个透过端均需要连接一个输出管,造成管路增加,连接体积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解决现有的切向流过滤装置采用多个独立过滤装置并联,每一透过端均需连接输出管,管路增加连接体积庞大的缺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将多个过滤单体并联设置共同连接同一透过端盖板,减少透过端输出管连接数量,布置更加紧凑,体积减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湿热灭菌的并联式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回流区、过滤膜区、进液区和透过区,过滤膜区包括多个由热熔连接的过滤膜间隔的进液通道和透过通道,进液区为整体结构,进液区包括一个进液口及多个进液分流道,回流区为整体结构,回流区包括连通每个进液通道回流端的回流道及一个回流汇聚道,透过区为整体结构,透过区包括连通每个透过通道的透过端流道及一个透过汇聚道,进液区、过滤膜区、透过区和回流区组成只有一个进液口、一个透过汇聚道和一个回流汇聚道的并联式结构。过滤膜区包括多个进液通道和透过通道,进液通道与透过通道通过过滤膜间隔,从而形成过滤膜区的并联形式,进液端连接进液区,进液口由多个进液分流道分流,所有的回流端由多个回流道汇聚到一个回流汇聚道,所有的透过通道通过透过端流道汇聚到一个透过汇聚道,进液区、回流区和透过区均为整体结构,因此无需对每一个进液通道和透过通道进行管路连接,进液区和回流区及透过汇聚道减少了管路连接,也缩小了整体的体积;过滤膜采用热熔的方式连接,使得过滤装置可以耐受湿热灭菌,从而实现过滤装置的无菌切向流过滤。
作为优选,进液通道与透过通道交错并排,进液通道与透过通道排成一排,进液通道与透过通道之间设置过滤膜,进液通道与透过通道相邻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83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