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低污染物排放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及燃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31516.6 | 申请日: | 201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0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为臻;陈志强;张景才;吴春田;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C13/00 | 分类号: | F23C13/00;F23C13/08 |
代理公司: | 21002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物 排放 催化 燃烧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极低污染物排放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端开口下端密闭的中空筒体,筒体的下部或底端设有至少一个助燃气进口(1)和至少一个燃料进口(2),于筒体的中下部助燃气进口(1)和燃料进口(2)上方设有气体预混器(3),气体预混器(3)上方设有燃烧板(5),筒体底端与燃烧板(5)之间留有空隙形成气体预混腔(4),气体预混器(3)置于气体预混腔(4)内,于燃烧板(5)上方设有点火器(6),筒体的上开口端设有气体导流器(7),气体导流器(7)为上下二端开口的中空筒状导管,筒状导管的下开口端与中空筒体的上开口端密闭连接,于气体导流器(7)的上方设有无焰燃烧腔(8),无焰燃烧腔(8)为下端开口上端密闭的中空容器,气体导流器(7)的上开口端与无焰燃烧腔(8)的下开口端相对设置,即气体导流器(7)的上开口端置于无焰燃烧腔(8)的下开口端下方、处于同一平面内或从无焰燃烧腔(8)的下开口端伸入至无焰燃烧腔(8)内,于无焰燃烧腔(8)内的中上部填充有催化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预混器(3)为1个以上固接于气体预混腔(4)内壁上的片状、棒状、蜂窝状或其他形状的器件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器件内部或器件间留有空隙,使气体预混腔(4)内的气体由助燃气进口(1)和燃料进口(2)向燃烧板(5)流动,同时气体预混器(3)又于其内部的部分区域改变助燃气和燃料气的射流方向,形成湍流,使气体在气体预混腔(4)内混合均匀;
燃烧板(5)为一板状结构,其上设有允许预混气通过的贯穿板体上下表面的孔隙,孔隙为圆形、方形、狭缝、通孔或其他无规则形状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通孔直径或狭缝宽度为0.01-10mm,燃烧板厚度为0.1-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点火器(6)将通过燃烧板(5)的预混气引燃,所述点火器是点火针和/或电加热丝;气体预混器(3)和燃烧板(5)均与中空筒体的内壁面固接;
催化剂(9)放置于无焰燃烧腔(8)内,并由无焰燃烧腔(8)内壁上支架托住固定,催化剂填充部分或全部无焰燃烧腔,能够与经气体导流器(7)出口完全进入无焰燃烧腔(8)的气体充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导流器(7)下开口端连接气体预混腔(4)的上开口端,气体导流器(7)的上开口端作为出口的面积大于、等于或小于气体预混腔(4)作为出口的上开口端的面积,气体导流器(7)出口为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气体导流器(7)出口为一个或两个及以上通孔,气体导流器(7)出口方向与无焰燃烧腔(8)作为进口的下开口端相向设置,气体导流器(7)出口尺寸在任何方向上都小于无焰燃烧腔(8)进口尺寸,气体导流器(7)出口和无焰燃烧腔(8)进口沿气流方向上任一平面投影,气体导流器(7)出口的投影位于无焰燃烧腔(8)进口的投影区域内,无焰燃烧腔(8)进口横截面积是导流器(7)出口横截面积的1.01-20倍,气体导流器(7)出口伸进无焰燃烧腔(8)进口内,或与之平齐或离开一段距离,离开的距离需保证自气体导流器(7)出口流出的气体能够完全进入无焰燃烧腔(8)进口,气体导流器(7)出口截面是平面或非平面;
无焰燃烧腔(8)为一端开口的腔体,腔体是半球形或任意其他 形状的只有一端开口的空腔,无焰燃烧腔(8)作为进口的下开口端为圆形或其他形状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无焰燃烧腔(8)进口为一个或两个及以上通孔,开口处任一方向的口径尺寸都大于气体导流器(7)出口在相同方向上尺寸,即无焰燃烧腔(8)进口在沿气流方向上的投影能完全覆盖气体导流器(7)出口在该方向上的投影,无焰燃烧腔(8)进口截面是平面或非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无焰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集气室(11),集气室(11)为一中空容器,其上设有排气口(12),集气室(11)将无焰燃烧腔(8)的下开口端包裹在其中空的容腔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151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线及焊板的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陶瓷窑炉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