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5225.4 | 申请日: | 2016-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8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姜凤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凤霞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9/06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周述志 |
地址: | 2643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痛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痛风是由于瞟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位代谢病。本病中医亦称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目前,西药对此病的治疗,无论原发或继发性,除少数因药物引起者可停药而愈以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此难以根治。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虽有特效,但毒副作用大。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方法多而毒副反应少,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开发中医药有特点、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患者可以长期使用的药物,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进而提供一种治疗该症的中药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合而成:菊花10-20份、丹参5-15份、黄芪10-20份、薄荷10-20份、芍药15-25份、甘草3-9份、丁香10-20份、花椒15-25份、大枣10-20份、牛膝15-25份、陈皮5-15份、佛手10-20份、莪术5-15份、山药10-20份、良姜15-25份、竹叶10-20份、麻黄10-20份、葛根15-25份、淫羊藿10-20份、薄荷5-15份、鸡血藤5-15份、吴茱萸15-25份、柴胡15-25份、细辛5-15份。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合而成:菊花15g、丹参10g、黄芪15g、薄荷15g、芍药20g、甘草6g、丁香15g、花椒20g、大枣15g、牛膝20g、陈皮10g、佛手15g、莪术10g、山药15g、良姜20g、竹叶15g、麻黄15g、葛根20g、淫羊藿15g、薄荷10g、鸡血藤10g、吴茱萸20g、柴胡20g、细辛10g。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混合后采用常规煎制中药的方法取其药汁300-500ml,每日早晚两次服用,每日一副。
组方分析:中医认为,痛风一症的根源在于风湿寒之邪伤于筋骨。但细究之,痛风之人往往下肢膝踝处肿痛剧烈,据症状必有热症,而湿寒聚于骨髓之中,经络本应寒而凝涩不通,今经络反热,乃源于木郁而热,邪热结于经络而致肿痛。故治疗时,应先平肝熄风,以解肝郁,取菊花、柴胡、薄荷、芍药平肝熄风;肝郁之源乃源于下焦水寒,中焦不振,取丁香、淫羊藿、花椒以温肾水之寒,大枣、陈皮、佛手、甘草、山药培土健中;取竹叶、麻黄、葛根、薄荷开腠理、解邪热之功逼经络之热而出;肝郁必伴有经络之淤,取丹参、牛膝、鸡血藤、莪术活血化瘀。而如前分析,经络虽现热症,实则经络乃寒而不通,此最为医家所宜忽略,故取吴茱萸、良姜、细辛、黄芪温经通脉。上述诸药合用,肝郁以解,邪热湿寒以去,经络温而畅通,水温而木畅,则膝踝之湿寒、邪热尽去,痛风一症自解。由此可见,该中药组合物在药物选用上虽然为常用药物,但通过对病症准确的辩证分析,将常规药物进行合理配伍,斟酌用量,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是采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合而成:菊花15g、丹参10g、黄芪15g、薄荷15g、芍药20g、甘草6g、丁香15g、花椒20g、大枣15g、牛膝20g、陈皮10g、佛手15g、莪术10g、山药15g、良姜20g、竹叶15g、麻黄15g、葛根20g、淫羊藿15g、薄荷10g、鸡血藤10g、吴茱萸20g、柴胡20g、细辛10g。
在本实施例中,对上述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进行了临床试验,试验如下:
试验病例共5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以1~4年最多;其中第一跖趾关节肿痛者一侧36例,两侧22例。所有病例均通过检查,并且78例全部有血尿酸增高,所有患者排除药物及其他疾病继发。
治疗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凤霞,未经姜凤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5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温式复合地暖管固定模板
- 下一篇:多组齿轮变速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