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汽吹扫尾气处理工艺与成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35622.1 | 申请日: | 2016-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7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魏昕;郦和生;杨永强;侯秀华;杨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22;B01D53/9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符彦慈;董琪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尾气 处理 工艺 成套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吹扫尾气处理工艺与成套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冷凝换热器、三相分离器、混合罐、真空泵、压缩冷凝单元、气液分离器、膜组件、换热器和低温催化氧化反应器。蒸汽吹扫尾气首先经过冷凝换热器冷却,进入三相分离器,将污油、废水和废气进行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污油和废水分别进入储油罐储存和污水管网处理,废气进入到由压缩冷凝、膜分离和低温催化氧化工艺耦合而成的工艺装置中进行回收和处理。本发明装置使用时,既可以回收尾气中价值较高的有机物,又可以满足尾气排放指标,同时由于没有电加热设备,装置的防爆等级提高。并且所述装置采用撬装式可移动设计,可以满足在石化企业装置附近开机的要求,实现对尾气的就地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吹扫尾气处理工艺与成套装置,其主要应用于石化企业停车检修过程中蒸汽吹扫尾气的处理。具体地说是一种将冷凝式油气回收技术、膜法油气回收技术以及低温催化氧化处理技术进行相应优化与改进,并进行耦合后,形成的针对石化企业装置停车过程蒸汽吹扫尾气处理工艺与相关成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理念的转变,炼油化工等石化企业的环保指标不断提升。石化企业的尾气排放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种。其中在炼化装置以及存储设备停车检修过程中,首先要经过蒸汽吹扫工序,而蒸汽吹扫过程会产生大量吹扫蒸汽(尾气)。由于这部分蒸汽吹扫尾气的排放量变化大,并且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污染物组成复杂,排放时间不固定,再加上石化企业通常对尾气处理装置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很多技术无法应用,导致此类无组织排放的尾气得不到有效处理。针对石化企业的需求,开发适用性强、处理能力大、安全性高的废气处理新工艺具有积极意义。
有机废气回收处理技术主要有回收和破坏两类。回收类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冷凝发和膜法。而破坏法类则主要是利用氧化过程进行燃烧、低温催化氧化等。
吸附法(专利号CN201210334393.0)可以回收污染物,其工艺多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但活性碳吸附量有限,且吸附过程放热,吸附高浓度废气时存在隐患,不适合在石化企业应用。膜分离法(专利号200820178507.6)处理尾气虽然具有运行成本低、组件可模块化、操作过程温和、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其同样存在污染物无法回收利用的问题,渗余侧浓气需要其他技术进行处理。低温催化氧化技术(专利号CN103721510A)为核心的工艺,需要电加热设备达到催化氧化的起始温度,而石化企业尤其是炼油企业,有很高的安全要求,电加热器不能使用。综上,现在尚不存在针对炼化企业停车检修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而开发的可移动处理装置。
本发明针对炼化企业装置停车检修过程蒸汽吹扫尾气,采用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回收处理技术与低温催化氧化这一高效处理技术相结合,并以高压蒸汽为催化氧化反应器加热源,开发新型废气处理组合工艺与成套装置。既能够高效回收有价值有机物,又能够获得较大的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尾气指标,并能够满足石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的严苛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吹扫尾气处理工艺与成套装置,通过高效膜分离、冷凝回收技术和经过改进设计的低温催化氧化技术相结合,对蒸汽吹扫尾气进行高效就地处理。在回收蒸汽吹扫尾气中有价值有机物的同时,满足尾气排放指标以及石化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克服了大型固定式尾气处理装置建设成本高,开机率低,重复投资的弊端,实现了对尾气的集约化、高效处理。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蒸汽吹扫尾气处理成套装置,包括冷凝换热器1,三相分离器2,混合罐3,真空泵4,压缩冷凝单元,气液分离器7,膜组件8,换热器11和低温催化氧化反应器12;
所述冷凝换热器1的出口与三相分离器2的入口连接,三相分离器2的气相出口与混合罐3的入口一相连,
混合罐3的出口与压缩冷凝单元入口相连,压缩冷凝单元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7相连,气液分离器7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8的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56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