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抑爆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5655.6 | 申请日: | 2016-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9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薛少谦;司荣军;马忠斌;张引合;黄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13/68 | 分类号: | A62C13/68;A62C13/7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廖曦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抑爆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粉尘爆炸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氧化碳抑爆器。
背景技术
在可燃性气体、粉尘市场领域,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6万家企业的业务都涉及工业可燃性气体粉尘的生产、储存、输运。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气体、粉尘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现有的抑爆器主要是采用水或干粉作为灭火介质,即通过接收触发信号而动作,喷撒出水或干粉进行灭火。此类抑爆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A、自身安全性差,如采用的干粉的,容易遇潮而结块,会导致干粉不能喷出或自身爆裂;
B、动作速度慢,效果差;
C、采用干粉或水作为灭火介质,容易对使用环境机电设备造成损坏,并且不易清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爆性能优越且清洁、环保的二氧化碳抑爆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碳抑爆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喷头、喷气管、快开器及二氧化碳储气罐,所述喷气管与快开器之间通过法兰盘连接。
进一步,所述快开器上设有充气阀。
进一步,所述快开器上设有压力表。
进一步,所述二氧化碳储气罐上设有过压保护装置。
进一步,所述喷头上包含有若干个角度可调的喷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抑爆器系统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抑爆介质,抑爆性能优越,反应迅速且抑爆持续时间长(可达到2000ms以上),具有清洁、环保,不会进入机电设备,动作后不需清理的特点;系统具有过压及欠压保护功能,当内部压力超过限值时会自动释放压力,当压力低于限值时会自动断路并报警,有效保证了系统的自身安全性;可用于抑制可燃性气体、粉尘等场所发生的爆炸,抑爆可靠,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二氧化碳抑爆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喷头6、喷气管5、快开器3及二氧化碳储气罐1,所述喷气管5与快开器3之间通过法兰盘4连接。
具体的,二氧化碳储气罐1内储存的是带有一定压力的液态二氧化碳,快开器3用于接收触发信号,快速打开并将二氧化碳储气罐1与喷气管5联通;设置在喷气管5端头处的喷头6呈喇叭口多孔导流形状,保障喷撒出的二氧化碳能形成良好的抑爆屏障。当有爆炸事故发生时,快开器3接收触发信号并迅速打开,通过喷气管5及喷头6将二氧化碳储气罐1内的液态二氧化碳喷洒出来,形成抑爆屏障,以抑制爆炸火焰。
该抑爆器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抑制爆炸传播,还对一般火焰燃烧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抑爆介质,不仅具有清洁、环保,使用后无需清理的优点,还具有抑爆性能高效、抑爆持续时间长(可达到2000ms以上),不会对相邻机电设备造成影响或损坏的特点,适用范围广。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快开器3上设有充气阀2及压力表7。充气阀2可用于向二氧化碳储气罐1内部充入液态二氧化碳及氮气,压力表7可显示充气及正常运行时二氧化碳储气罐1内部的压力大小,并在压力过低时,进行断路保护并报警,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氧化碳储气罐1上设有过压保护装置8;当二氧化碳储气罐1内部压力过高时,过压保护装置8会自动开启,调节压力大小,以保证系统自身安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头6上包含有若干个角度可调的喷嘴。对喷头6上喷嘴的数量、结构形状、开孔方式及喷洒角进行设计,以实现对流速及成雾形状的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喷洒面,达到提高系统的抑爆效果的目的。
该抑爆器系统动作速度快,能够在接收触发信号后8ms内迅速喷撒出二氧化碳,形成抑爆屏障,抑制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场所发生的爆炸,从而提高可燃性气体、粉尘工业过程的安全性,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56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