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钢化炉骤冷段冷却空气的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37360.2 | 申请日: | 2016-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2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耿越;林俊良;林金锡;顾益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7/04 | 分类号: | C03B27/0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李帅 |
地址: | 213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 化炉骤冷段 冷却 空气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钢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钢化炉骤冷段冷却 空气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物理钢化玻璃冷却方法为风冷,原片玻璃通过钢化炉后经过骤冷段 进行快速风冷,最终玻璃的表面和内部形成应力层,从而提高了玻璃强度。但 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冷却风机与玻璃冷却段位置接近,玻璃钢化炉骤冷段冷却空 气的冷却系统存在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受外界空气温度影响,相同钢化参数时,冬夏两季的温差造成了不同季 节钢化玻璃性能的差异;
2.冷却风机与玻璃冷却段位置接近,玻璃出炉后经冷却段后,周围环境温 度升高,导致风机吸风口温度上升而影响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技术中冷却风机与玻璃冷 却段位置接近,玻璃出炉后经冷却段后,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导致风机吸 风口温度上升而影响冷却效果的缺陷,提供一种玻璃钢化炉骤冷段冷却空 气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钢化炉骤冷段 冷却空气的冷却系统,包括骤冷段风机和为所述骤冷段风机提供冷却空气 源的冷却装置,所述骤冷段风机和所述冷却系统均设置在地下室。
进一步地,为提高冷却效果,所述的冷却装置由若干级换热器串联而 成。
进一步地,为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所述的换热器包括风管和冷 却管,所述冷却管设置在风管周围,所述的冷却管内冷却液的流向和风管 内空气流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的冷却液为冷却水或冷却油。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装置与所述骤冷段风机通过通风管道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对本公司现有的物理钢化工艺进行的改进,采用地下 室冷风冷却系统取代原有的自然风冷却系统,从而在避免物理钢化玻璃性能不 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钢化玻璃的强度。另外,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成品的良 率,提高下游产品应用安全、可靠性;如超薄钢化玻璃,如超薄钢化玻璃运用 到双玻组件上,更是加大了组件的负载能力及安全可靠性。
1.物理钢化玻璃地下室冷却系统是在原有钢化冷却工艺基础上改良风的温 度,所以整个物理钢化玻璃工艺并不需要太大的调整;
2.规避了自然风因季节不同导致的温差问题,保证物理钢化玻璃性能稳定;
3.规避了冷却段玻璃散热引起环境温度升高对冷却风温度及冷却效果的影 响;
4.地下室环境温度较低,有效减轻了换热装置的负荷降,而且低冷却风温 度提高了钢化强度,对应工艺生产的超薄钢化玻璃运用到双玻组件中,组件强 度也随之提升,安全性得到保障;
5.风机放到地下室,降低了生产车间的噪音,给工人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6.减少设备地面使用面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换热器,2.骤冷段风机,3.风管,4.冷却管,5.通风管道, 图中箭头表示冷却液或空气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玻璃钢化炉骤冷段冷却空气的冷却系统,包括骤冷 段风机2和为所述骤冷段风机2提供冷却空气源的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 装置与所述骤冷段风机2通过通风管道5连接,所述骤冷段风机2和所述 冷却系统均设置在地下室。
具体地,所述的冷却装置由若干级换热器1串联而成。所述的换热器 1包括风管3和冷却管4,所述冷却管4设置在风管3周围,所述的冷却 管4内冷却液的流向和风管3内空气流向相反。所述的冷却液为冷却水或 冷却油,本实施例以冷却水为例。
工作原理如下,利用冷却水对风管3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再由骤冷 段风机2输送对玻璃进行冷却,由于地下室温度温度相对恒定(而传统冷 却系统热风入口处温度比室温高10℃左右,且直接经风机进行骤冷,无 换热器),且较外界自然环境温度低,因此,冷却系统能够提供更低的温 度,有利于玻璃的强化。
1.设计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373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