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44177.5 | 申请日: | 2016-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5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爱瑞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G01N21/55;G01N21/356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 |
地址: | 116400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隔热 反射率 透射率 测试仪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包括:封装机盒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红外反射接收器、红外透射接收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及显示器;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发出的红外光谱信号进入小孔,一部分红外光谱信号被太阳能隔热膜反射至红外反射接收器,然后进入第一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另一部分红外光谱信号透过太阳能隔热膜传输至红外透射接收器,然后进入第二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微控制器根据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生成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并传输至显示器显示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利用本发明,可以准确测量太阳能隔热膜的反射率及折射率,并可供用户直观观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光谱强度测试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建筑中,大量的玻璃门窗不仅被用于商业办公楼,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玻璃虽然让需要的可见光能够进入室内,但同时也可以让看不见却会产生大量热量的红外光进入室内。图1所示是太阳能光谱强度在波长范围280纳米到2500纳米分布图,根据波长,可以将太阳能光谱分为紫外线1,可见光和红外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大量的红外线会使得室内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空调的用电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阳能隔热膜应运而生,它可以让大部分的可见光进入室内,同时阻止大部分的红外光进入室内。
现在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太阳能隔热膜,如何鉴别这些隔热膜成为了消费者的一个难题。有些太阳能隔热膜利用吸光薄膜材料吸收红外光,虽然可以短时间阻止红外光进入室内,但是当长时间使用时,薄膜温度升高,其对红外光的吸收性能会显著下降。目前比较先进的太阳能隔热膜采用薄膜对红外光的反射机理来实现阻止红外光进入室内。因此,如果只测试太阳能隔热膜红外波段的透射率,而不测试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就不能充分表征太阳能隔热膜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以准确测量太阳能隔热膜的反射率及折射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包括:封装机盒及设置在所述封装机盒内部的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红外反射接收器、红外透射接收器、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及显示器;所述封装机盒的一侧壁上开设有小孔,并且所述封装机盒上设有用于放置太阳能隔热膜的凹槽;其中,
所述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小孔及红外透射接收器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小孔位于所述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与红外透射接收器之间;所述红外反射接收器连接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所述红外透射接收器连接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所述微控制器与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及所述显示器分别连接;
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发出的红外光谱信号进入所述小孔,一部分红外光谱信号被所述太阳能隔热膜反射至所述红外反射接收器,然后进入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另一部分红外光谱信号透过所述太阳能隔热膜传输至所述红外透射接收器,然后进入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第二模数转换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生成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并传输至所述显示器显示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被设置为:当所述太阳能隔热膜放置于所述凹槽中时,所述太阳能隔热膜紧贴所述小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反射接收器与所述小孔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等于所述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一实施例中,所述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波段光谱发射源与红外反射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为1cm。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利用本发明的太阳能隔热膜反射率及透射率测试仪,可以准确测量太阳能隔热膜的反射率及折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爱瑞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爱瑞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44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