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现场管道探伤的可移动拍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51512.4 | 申请日: | 2016-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8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严恒静;章琴;江雯;孙树楠;刘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安徽三兴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3203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现场 管道 探伤 移动 拍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探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现场管道探伤的可移动拍片装置。
背景技术
探伤,是探测金属材料或部件内部的裂纹与缺陷。常用的探伤方法有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涡流探伤等方法。射线探伤是利用X射线或γ射线在穿透被检部件各部分时强度衰减的不同,来检测被检部件中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每一道焊缝都要进行无损探伤。最常用的探伤设备为X射线探伤机。由于施工经常赶工期,不能等到所有管道的焊缝检测完毕后再进行安装施工,通常是管道安装完毕后,再对管道焊缝进行探伤。由于安装好的管道通常处于架空状态,离地较高,若要对管道进行X射线探伤,需要为X射线探伤机搭设脚手架作为检测平台,不仅工作量很大,还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对管道进行X射线探伤时,管道上的每条焊缝至少要拍片6次,即至少选取焊缝的6个位置进行探伤。而X射线探伤机在管道上移动不便,严重制约了检测速度,探伤效率低。若人工操作,检测人员在移动X射线探伤机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而且X射线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辐射,对检测人员来说,探伤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现场检测人员不能直接手持X射线探伤机进行探伤,一般采用将X射线探伤机用尼龙胶带绑在管道上,拍片一次后解开尼龙胶带并移动X射线探伤机一次,再用尼龙胶带固定住X射线探伤机进行拍片。如此循环,由于手动操作,探伤效率极低。对于如何实现对管道焊缝的全方位探伤,并提高探伤效率,是一个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现场管道探伤的可移动拍片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制作简单,不仅能避免给X射线探伤机专门搭建检测平台,减少工程成本,还实现了对管道焊缝的全方位探伤,对同一管道上的焊缝进行探伤时,省去了反复拆装的麻烦,大大提升了探伤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并能使检测人员在探伤过程中远离探伤区域,减少射线探伤对检测人员的伤害,给工程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现场管道探伤的可移动拍片装置,包括支撑架、运行机构和行走机构,所述的支撑架安装在待测管道外表面,所述的运行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的行走机构位于运行机构和待测管道之间。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支撑架包括固定圈、固定连接端和连接杆,所述的固定圈套在待测管道上,所述的固定圈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待测管道上的焊缝两侧,所述的固定圈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端,所述的焊缝两侧的固定圈上的固定连接端通过连接杆连接到一起,所述的连接杆面向待测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滑槽。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运行机构包括轨道、主动轮、从动轮和皮带,所述的轨道固定于连接杆上,所述的主动轮与从动轮被皮带包裹住并位于轨道内。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上移动部和下移动部,所述的上移动部与皮带相连,所述的下移动部与被测管道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上移动部和下移动部均通过卡环固定在X射线机上,所述的上移动部为齿轮,所述的下移动部为滚轮。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主动轮设置有电机,所述的电机通过遥控装置控制。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从动轮为齿轮和滚轮,齿轮和滚轮间隔放置。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固定圈与轨道均可拆卸,所述的轨道设置有突起。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现场管道探伤的可移动拍片装置,包括支撑架、运行机构和行走机构,支撑架安装在待测管道外表面,运行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行走机构位于运行机构和待测管道之间,支撑架给整个装置提供稳定支撑,尤其是给运行机构中的轨道提高支撑点,运行机构和行走机构的组合使X射线机在待测管道外表面自由绕行,方便X射线机找准探伤位置,提高探伤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安徽三兴检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安徽三兴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15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