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57541.1 | 申请日: | 2016-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6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婷;李元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L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参考 信号 发送 方法 接收 相关 设备 | ||
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为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分配资源,在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中:N个频域上连续相邻的所述第一资源元素为一组;在承载第一资源元素的一个符号上,第i组第一资源元素与第i+1组第一资源元素之间间隔偶数个第二资源元素,第j个资源块的一组第一资源元素与第j+1个资源块中的一组第一资源元素之间间隔偶数个第二资源元素;其中,第一资源元素承载有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中至少一种,第二资源元素未承载第一参考信号且未承载第二参考信号。通过该方法,可实现未承载参考信号的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SFBC传输的条件,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空频块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SFBC)是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的一种抗干扰技术。LTE标准中采用SFBC作为两天线端口的发射分集方案,基本思想是:待发送的信息比特经过星座映射之后以两个符号为单位进入空频编码器。例如,如图1所示,对于两发射天线的SFBC系统,假设输入SFBC编码器的符号流为C1,C2,则天线1和天线2的第1个子载波上分别传输C1和C2,而天线1和天线2的第2个子载波上分别传输-C2*和C1*。其中()*表示复数的共轭。一个SFBC编码矩阵可表示如下:
上述表达式表示:同一个SFBC编码块将占据两个天线发射端口的相邻两个子载波,发射天线端口1的所述相邻两个子载波承载C1和C2,发射天线端口2的所述相邻两个子载波承载-C2*和C1*。
但是,经研究发现当前SFBC方式的利用不充分,亟需一种充分采用SFBC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可实现未承载参考信号的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SFBC传输的条件,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为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分配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对应于第一传输点的第一天线端口,所述第二参考信号对应于第二传输点的第二天线端口;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和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中:
一个资源块中,在承载第一资源元素的一个符号上,N个频域上连续相邻的所述第一资源元素为一组;频域上相邻的第i组所述第一资源元素与第i+1组所述第一资源元素之间间隔偶数个第二资源元素;所述N,i均是正整数;
在承载第一资源元素的一个符号上,第j个资源块的一组第一资源元素与第j+1个资源块中的一组第一资源元素之间间隔偶数个所述第二资源元素;第j个资源块与第j+1个资源块在频域上相邻;所述j是正整数;
在被分配为承载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上通过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在被分配为承载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上通过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参考信号。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参考信号的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在承载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上通过对应于第一传输点的第一天线端口接收第一参考信号,根据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在承载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上通过对应于第二传输点的第二天线端口接收第二参考信号;
在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和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图案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75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传输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