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量润滑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63568.1 | 申请日: | 201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34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裴宏杰;陈少峰;陈林峰;李公安;付坤鹏;王贵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11/10 | 分类号: | B23Q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量 润滑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切削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量润滑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加工中,通常采用大量浇注式切削液供给方式,从而实现冲洗切屑,降低切削区温度,延长刀具寿命等作用,但是大量切削液的使用,不仅造成了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污染了环境,危害了员工的键康。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国家对环境污染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切削液的处理费用也越来越高。
微量润滑(Minimal Quantity Lubrication,MQL)技术是在保证有效润滑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切削液的用量。它通过把微量的润滑油滴喷射到切削区,对切削点进行润滑。微量润滑可以显著减少传统切削液用量,同时还降低刀具与工件、刀具与切屑之间的摩擦,防止粘结,延长刀具寿命,提高加工表面质量。
目前,微量润滑装置的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雾化系统形成油雾,然后由压缩空气带到切削区,这种形式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油雾用量和油滴大小很难控制。另外一种,是通过油泵和喷嘴,形成油雾,直接喷射或者压缩空气带入,这种形式价格较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油雾用量和油滴大小较难控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量润滑系统装置,该装置结构紧凑,可使用工业常用0.8-1MPa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无需额外电源提供动力,油量和油滴大小可调。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微量润滑系统装置,包括箱体、油路系统、气路系统、动力系统和喷射系统;所述油路系统、气路系统、动力系统和喷射系统安装在箱体上;
所述动力系统包含气动马达和油液驱动部件;所述气动马达安装在箱体侧板上;所述气动马达的马达底座上开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动马达的前端连接油液驱动部件;所述油液驱动部件包括驱动底座、滚动体、套轴和端盖B;所述驱动底座上设有型腔和中心孔;所述滚动体为绕线盘状结构,且位于型腔中心内部;所述套轴位于滚动体内部中心;所述气动马达的主轴穿过驱动底座,与滚动体上的套轴通过键连接;所述驱动底座外端连接端盖B;所述滚动体的两个盘片沿圆周方向开有4-10个彼此对应的通孔A;所述通孔A内设置有转辊;所述型腔的下端面开有半圆槽;所述驱动底座上对应于半圆槽的两端处分别开有入口和出口;
所述油路系统包括油箱、导管和油液软管;所述油箱固定在箱体的上部;所述油箱的上盖开有小孔;油箱的底部连接导管,导管末端连接油液软管;所述油液软管位于半圆槽内;
所述气路系统包括接头A、气体流量调节阀、气管A、接头B、接头C和单向阀;所述接头A连接气体流量调节阀的入口,气体流量调节阀的后端连接气管A,气管A出口连接接头B;所述接头B连接进气口;所述接头C的一端连接出气口,另一端连接单向阀;
所述喷射系统包括喷射阀体、活塞、油量调节手柄和端盖A;所述喷射阀体靠近油液驱动部件的一端设有凹腔,凹腔后端固定有快速接头;所述快速接头后端连接疏散阀孔;所述疏散阀孔后端开有油液压缩腔;所述疏散阀孔内部装配有疏散阀的圆柱面;疏散阀的圆柱面外壁开有油槽;疏散阀的密封锥面位于圆柱面后部,密封锥面与疏散阀孔右端面接触;所述油液压缩腔内部安装有疏散阀锥柱、活塞和油量调节手柄前端;所述疏散阀锥柱和活塞锥柱之间通过弹簧A连接;所述油量调节手柄前端压住活塞后端;所述油量调节手柄后端连接端盖A;所述喷射阀体的下半部开有气孔,所述气孔前端设有环形气腔;所述气孔和环形气腔的中心线与喷射系统轴线垂直,且与动力系统的轴线平行;所述气孔内安装单向阀;所述环形气腔内安装喷嘴的后端。
进一步的,所述气动马达包括马达底座、主轴、转子和叶片;所述转子回转中心位于马达底座的空腔中心偏上部,为偏心转子;所述转子沿圆周方向均布有4-6个叶片槽;所述叶片插在叶片槽内;所述叶片和叶片槽之间设有弹簧B;所述转子和主轴之间通过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夹角为240-300°。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下方开有放大孔A,放大孔A直径为进气口直径的2-3倍;所述出气口左侧设有放大孔B,放大孔B直径为出气口直径的2-3倍。
进一步的,所述转辊和驱动底座的型腔外壁距离为油液软管直径的1/3-1/2。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底座的入口到出口的圆心角为120-160°;入口和出口的中心线与驱动底座外圆切线方向锐角夹角均为3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35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