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设备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73798.6 | 申请日: | 201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1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强;林辉;李阳;肖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打印 建筑 框架 等离子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 子3D打印设备与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建筑框架主要通过传统方法制备,如冲压、铸造、机械切割、切 削、折弯、电化学等工艺。不仅成本高、效率低、欠缺美观,而且在加工复 杂结构的建筑框架时,其工艺难度大、制造成本显著增加,所得构件的精度 及强度大大降低,对于复杂且要求承载重量大的构件,施工后往往容易出现 断裂、裂缝等问题。
3D打印技术是通过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 术,相对于传统的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具体原理就 是3D打印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将3DCAD模型分成若干层,通过3D打印 设备在一个平面上按照3DCAD层图形,将塑料、金属甚至生物组织活性细 胞等材料烧结或者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层一层的叠加起来。通过每一层不 同的图形的累积,最后形成一个三维物体。
因此,开发一种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装备及其制备方法 法,迎合了当今3D打印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直接打印 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传统工艺制备建筑框架工艺难 度大、制造成本高、精度低等缺陷。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设备,包括成型台4、直立在成 型台4周围的数根成型支架8、等离子加工装置2、连接件5、数根驱动臂10、 送粉电机12和中央控制系统13;
所述成型支架8上设有导轨7,导轨7上设有滑块驱动机构6;
所述连接件5置于成型支架8的中部,所述连接件5的周围通过分布在其 周围的数根驱动臂10活动连接滑块驱动机构6;
所述等离子加工装置2安装在连接件5上方,在连接件5的下方安装有与 等离子加工装置2连接的等离子喷头3,所述等离子加工装置2通过等离子光 纤9连接等离子喷头3;
所述送粉电机12内的金属粉末由通粉管路11送入等离子喷头3;所述中 央控制系统13分别通过控制电缆连接等离子加工装置2、送粉电机12、滑块 驱动机构6。
当中央控制系统13控制滑块驱动机构6在导轨7上按照其指令,在Z方 向作上下运动时,可带动连接件5在XYZ三个方向相应运动。
导轨7的轴线垂直于成型台4的平面。
所述成型支架8的数量为三根,呈“品”字型(或三角形)分布,并固 定在成型台4的周围。
每根成型支架8上的导轨7为两根,并相互平行。
所述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设备还包括一个对等离子加工装 置2进行冷却的水冷机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13控制。
所述水冷机系统为水冷机14,并通过冷却水路1连接等离子加工装置2; 所述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设备还包括一个对等离子加工装置2 进行冷却的水冷机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13控制。
所述驱动臂10与滑块驱动机构6和连接件5之间的连接,采用转动连接。 如球形旋转接头
一种直接打印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设计好的建筑框架的三维模型的电子数据文件,转换成中央控制系统 13可读取的格式,导入其内;
中央控制系统13通过控制等离子加工装置2产生等离子体,通过等离子 光纤9到达等离子喷头3,与此同时,中央控制系统13通过控制水冷机14工 作,水冷机14通过冷却水管1对等离子加工装置2内部的等离子枪进行冷却;
中央控制系统13通过控制送粉电机12通过通粉管路11向等离子喷头3 输送打印框架所需的粉末,为了粉末熔化的均匀性,采用了三条通粉管路11 输送粉末,最后和等离子弧同轴汇聚在等离子喷头3并喷出并熔化,与此同 时,中央控制系统13事前导入的电子数据文件的内容,控制滑块驱动机构6, 各自沿导轨7在Z方向上按指令移动,使连接件5在XYZ三个方向作出相应 的运动,进而带动等离子喷头3按照相应的运动轨迹将熔化的粉末,逐层堆 积在成型台4上,最终完成所需形状建筑框架的等离子3D打印。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37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层双塔楼钢结构连廊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下滑自动电杆升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