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78522.7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3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梁才航;曾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B01D53/26;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周锦全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湿 再生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包括除湿器、加热器、再生器和处于浅层的地下的冷却器依次连接组成的闭合循环回路,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再生器用于将除湿吸水后的除湿溶液浓缩,所述冷却器用于将浓缩后的除湿溶液降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除湿器、加热器、再生器和冷却器依次连接组成的闭合循环回路,除湿溶液可以反复循环使用;流出再生器的高温且具有一定浓度的除湿溶液引入浅层地下冷却器,利用地热能使得除湿溶液的温度下降到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最后达到要求的除湿溶液流入除湿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传质,得到干燥且温度适宜的空气流入室内,利用地热能的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013年,我国的建筑能耗是10.5亿吨标准煤左右,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8%左右。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0%左右。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高温高湿,尤其是华南地区,除湿能耗占空调总能耗的20%-40%,所以湿度控制系统是空调耗能的核心部件之一。设计高效节能的空调除湿系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空气除湿有很多种方法,包括冷却除湿、液体吸收除湿、固体吸附除湿、电化学除湿等多种方法。其中,液体吸收除湿技术因具有除湿效率高、没有液态水凝结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传统的液体除湿的设备,容易导致空气夹带溶液液滴并进入到空调房间,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建筑结构和家居用品造成损害。而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系统则有效的解决了液体夹带的问题。
公布号为CN201445903U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液体除湿器,其利用多重折流板使得湿空气在壳内与中空纤维膜表面接触的行程增加,达到除湿的目的。但是其大大增加了结构阻力,风机耗能增加。公布号为CN102430323A的发明专利则提到了一种室内除湿装置,一部风干燥空气进入排风口,用来带走中空纤维膜渗透出来的水蒸气排到室外。大大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除湿再生循环系统,包括由除湿器、加热器、再生器和处于浅层地下的冷却器依次连接组成的闭合循环回路;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再生器用于将除湿吸水后的除湿溶液浓缩,所述冷却器用于将浓缩后的除湿溶液降温;
所述除湿器包括内部中空且由透气材料制成的柱形防尘罩、多根根除湿中空纤维膜管和一个圆柱状的均流管,在所述防尘罩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设有将开口封闭且呈圆盘状的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
所述第一堵板的外侧设有将其罩住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堵板之间形成用于加入除湿溶液且封闭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二堵板的外侧设有将其罩住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堵板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二空腔;所述除湿中空纤维膜管和均流管均处于所述防尘罩内;所述除湿中空纤维膜管环形分布在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之间并且其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
相邻所述除湿中空纤维膜管之间留有用于潮湿空气穿过的间隙,所述均流管处于所述第一堵板和所述第二堵板之间的中心位置,所述均流管的一端被所述第一堵板封闭,所述均流管的另外一端向所述第二堵板延伸,并穿过所述第二堵板后再穿出到所述第二壳体外连通室内;在所述均流管处于所述第二壳体外的端部内设有风机,在所述均流管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通孔,所述间隙通过该通孔与所述均流管内部风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85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