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渗透气藏非均质复合压力衰竭程度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86792.2 | 申请日: | 2016-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8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聂仁仕;王正;谢飞;王苏冉;邓祺;陈雄;匡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D21/02;G01N3/08;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霍春月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藏 非均质 岩芯 岩样 复合压力 低渗透 饱和 复合 测试 含水饱和度 物性 标准柱塞 采气流量 复合特征 高效开发 冷却处理 渗流特征 数据计算 物性差异 出气 长岩芯 孔隙度 渗透率 烘干 采气 层间 两层 钻取 测量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渗透气藏非均质复合压力衰竭程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心柱的水平方向上钻取标准柱塞状岩样,并对岩样进行烘干、冷却处理;测量岩样的孔隙度、渗透率、质量和孔隙体积;将岩样按照物性从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分别选取两类组成第一组长岩芯、第二组长岩芯,并对第一组长岩芯、第二组长岩芯进行饱和;分别对饱和的长岩芯进行衰竭式采气实验;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气藏压力衰竭。本发明考虑了储层非均质复合、含水饱和度、采气流量对压力衰竭程度的影响,还考虑了气藏的非均质复合特征以及层间物性差异的影响,能有效模拟两层气藏的直线复合渗流特征,对两层状气藏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渗透气藏非均质复合压力衰竭程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低渗透气藏在世界分布广泛,资源量大,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对该类气田的开发。低渗透气藏储层致密、储量丰度低、非均质性强、渗流机理复杂,开发难度大。对试采初期的低渗透气藏,在开发资料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对其储量动用程度进行测试研究,可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开发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目前国内外对低渗透气藏储量动用程度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数值模拟,辅以气藏工程和实验研究等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往往对储层、流体及边界条件等进行了简化,使得可信度降低;气藏工程方法在气藏的开发中后期,开发资料较完善时效果较好;现有实验方法采用单岩芯进行实验研究,不能很好的反应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气藏的直线流动。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渗透气藏非均质复合压力衰竭程度测试方法,该方法选取典型低渗透气藏的岩芯组合为长岩芯进行实验来测试非均质复合储层的压力衰竭程度。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渗透气藏非均质复合压力衰竭程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在心柱的水平方向上钻取标准柱塞状岩样,并对岩样进行烘干、冷却处理;
步骤S20、测量岩样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体积;
步骤S201、测量岩样的质量;
步骤S30、根据上述测得的孔隙度、渗透率,将岩样按照物性从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
其中Ⅰ类:孔隙度>0.1,渗透率>0.1mD,Ⅱ类:0.08<孔隙度<0.1,0.08mD<渗透率<0.1mD,Ⅲ类:0.05<孔隙度<0.08,0.04mD<渗透率<0.08mD,Ⅳ类:孔隙度<0.05,渗透率<0.04mD;
步骤S40、分别选取Ⅰ、Ⅱ、Ⅲ、Ⅳ类中的两类且每类5块标准岩样组成第一组长岩芯、第二组长岩芯,并对第一组长岩芯、第二组长岩芯进行饱和;
步骤S50、将饱和的第一组长岩芯、第二组长岩芯分别放入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和第二组长岩芯夹持器内,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左端通过F1阀门与气体增压机连接,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右端通过第一降压阀与M1质量流量计连接,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上均布有六个压力传感器,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左右两端通过F3阀门相通,
第二组长岩芯夹持器左端通过F2阀门与气体增压机连接,第二组长岩芯夹持器右端通过第二降压阀与M2质量流量计连接,第二长岩芯夹持器上也均布有六个压力传感器,第二组长岩芯夹持器左右两端通过F4阀门相通,
第一组长岩芯夹持器、M1质量流量计和第二组长岩芯夹持器、M2质量流量计并列设置,所有压力传感器均与数据采集器连接;
步骤S60、分别对第一组长岩芯和第二组长岩芯加围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86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