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1341.8 | 申请日: | 2016-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5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贾燕子;杨清河;李大东;赵新强;邵志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10 | 分类号: | C10G45/10;B01J23/883;B01J23/8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加氢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重油加氢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加氢反应条件下,将重油原料依次与保护剂、脱金属剂和脱硫剂接触,所述保护剂、所述脱金属剂和所述脱硫剂各自含有催化剂载体和负载于该催化剂载体中的活性金属组分,其中,所述保护剂、所述脱金属剂和所述脱硫剂中的至少一者的催化剂载体为改性载体,所述改性载体含有在载体中分层分布的酸性助剂,且从该改性载体颗粒表面到中心酸性逐渐增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重油加氢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金属、硫和残炭脱除效果,更可嘉的是催化剂稳定性高,运转时间长,从而本发明提供的所述重油加氢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重油加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对包括渣油在内的重油进行深度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重油的利用率,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趋势,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达到能源的洁净利用。由于渣油具有密度大、杂原子含量高的特点,一种催化剂难以满足脱除多种杂原子要求并且易失活,因此渣油加氢催化剂通常采用级配体系,沿反应器物流方向催化剂孔径和粒径均逐渐减小,而催化剂加氢活性却逐渐增加。积炭和金属沉积是造成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并且研究表明由于积炭和金属沉积物均趋向于在渣油加氢催化剂孔口沉积,这也是造成渣油加氢催化剂活性相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CN101928592B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的级配组合方法,反应器自上而下分别装填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和脱硫剂;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和脱硫剂的活性金属组分和酸性助剂浓度分布呈不均匀分布,从催化剂颗粒表面到中心,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活性金属组分和酸性助剂浓度梯度增加,脱硫剂的活性金属组分和酸性助剂浓度梯度减少。然而,该级配组合中催化剂制备方法复杂、能耗大并且该制备方法的重复性和可控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重油加氢处理方法中各类催化剂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全面脱金属、脱硫、脱残炭效果且不易形成积炭、具有高稳定性的重油加氢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能将重油加氢催化剂的催化剂载体上的酸性助剂制备成双层或多层分布,随着反应物分子沿催化剂颗粒外部向内部扩散逐渐接触到酸性较强的酸性助剂,将有利于金属沉积物和积炭沿催化剂径向的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提高渣油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油加氢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加氢反应条件下,将重油原料依次与保护剂、脱金属剂和脱硫剂接触,所述保护剂、所述脱金属剂和所述脱硫剂各自含有催化剂载体和负载于该催化剂载体中的活性金属组分,其中,所述保护剂、所述脱金属剂和所述脱硫剂中的至少一者的催化剂载体为改性载体,所述改性载体含有在载体中分层分布的酸性助剂,且从该改性载体颗粒表面到中心酸性逐渐增强。
在本发明提供的重油加氢处理方法中,通过对保护剂、脱金属剂和脱硫剂中的至少一种的催化剂载体进行改性,使得改性的催化剂载体(即改性载体)中的酸性助剂呈分层分布并且从改性载体颗粒表面到中心酸性逐渐增强,这样反应物分子沿催化剂颗粒外部向内部扩散能够逐渐接触到酸性较强的酸性助剂,将有利于金属沉积物和积炭沿催化剂径向的均匀分布,使得所述重油加氢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发挥各类催化剂作用,用于重质馏分油和渣油加氢具有更好的脱金属、脱硫、脱残炭活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控制催化剂床层的温升,减缓催化剂的失活速度,延长催化剂的运转周期。
而且,本发明中使用的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相对比较容易实施,能耗较小,并且该制备方法的重复性和可控性较好。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13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结构的园林树木浇灌施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农田用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