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晶片LED封装用高强度微细银合金键合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3513.5 | 申请日: | 201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0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曹军;胡鹏;何芳;范俊玲;王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5/06 | 分类号: | C22C5/06;C22C1/03;C22C1/02;C22F1/02;C22F1/14;B22D11/053;B21C1/02;H01L33/62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 |
地址: | 4546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片 led 封装 强度 微细 合金 键合线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材料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小晶片LED封装用高强度微细键合银合金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键合引线起联结硅片电极与引线框架的外部引出端子的作用,并传递芯片的电信号、散发芯片内产生的热量,是集成电路封装的关键材料。引线键合是半导体生产的极小特征尺寸和极大产量的集中体现,前者表现为不断缩小的引线间距上,后者则体现在逐步提高的生产效率上。细间距键合需要强度和刚度更高的连线,通过对无空气焊球(Free Air Ball)及热影响区(Heat Affect Zone)长度的控制以满足细间距键合的需要,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及LED 封装中对键合线的技术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性能、超细键合线需求量迅速增长,同时芯片密度的不断提高,对键合材料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键合线(键合金线、键合铜线、键合合金线等)起联结硅片电极与引线框架的外部引出端子的作用,并传递芯片的电信号、散发芯片内产生的热量,是集成电路封装的关键材料。键合银线及键合银合金线由于其优秀的电学性能(可降低器件高频噪声、降低大功率LED 发热量等)、良好的稳定性及适当的成本因素,开始应用于微电子封装中,尤其在LED 封装中。但对于纯银线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Ag 线键合过程中不采用N2+H2气体保护(Cu 键合线在使用过程中采用N2+H2 气体保护,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在键合过程中参数窗口范围较小,由于导热率高、氧化速率高等原因,易导致Free Air Ball 凝固不均匀容易形成高尔夫球、球部变尖、波浪球等缺陷,影响第一焊点强度和形状,降低了器件合格率和可靠性;2)Ag 线高温强度低,高温条件下失效几率较高,无法满足大功率LED 等器件的使用;3)苛刻条件下焊接Ag/Al 界面易于产生Ag 离子电迁移,导致焊点强度下降进而影响器件寿命。对于键合银合金线,目前多是通过添加Pd、Au等元素的合金,该类银合金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部分LED封装的需求,但该类银合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由于Au和Pd与Ag可以无限互溶,在Ag中添加Au和Pd元素后合金强度增加有限,而对于小晶片LED,其焊盘尺寸较小,通常为40*40um,需要超细(线径为0.012-0.016mm)键合引线连接,这就要求键合银合金线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由此,添加Au和Pd的银合金线不能满足小晶片LED封装的要求;2)纯银中添加Au和Pd后,由于其原子排列方式及原子半径相似,合金元素对银的抗氧化性能提高有限,使得键合过程中参数范围较小,导致其生产效率降低;3)Au和Pd都是贵金属,大大增加了键合银合金线的成本。Ni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提高银合金的强度、提高银的抗氧化性能及高温稳定性。此外,由于小晶片LED封装用键合银合金线线径较细(线径为0.012-0.016mm),对于微细线材加工而言,原材料的致密性和一致性是影响微细拉丝的关键,拉丝过程的中间热处理及拉丝模具是影响微细线材加工的重要因素。因此,优化银合金键合线的组份,提高银合金键合线的强度及抗腐蚀性能,通过真空熔炼超生振动连铸技术确保银合金组织及性能一致,采用适当中间热处理并优化拉丝模具入口角度、完善微细银合金线制造方法,对于加快银合金线在小晶片LED封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晶片LED封装用高强度微细键合银合金线及其制造方法,其能解决现有键合银合金线的缺点,满足小晶片LED封装的使用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35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汽车底层纵向控制系统
- 下一篇:车载电池的冷却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