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i4SiO4-Li3PO4-LiBO2固溶体陶瓷锂离子导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8047.X | 申请日: | 201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6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孔向阳;杨元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2 | 分类号: | H01M10/0562;C04B35/16;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i sub sio po libo 固溶体 陶瓷 锂离子 导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材料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元Li4SiO4-Li3PO4-LiBO2氧化物陶瓷锂离子导体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以及动力电池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解决目前电池中液体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泄漏以及安全性等问题。采用电化学体系稳定、具有较高锂离子导电特性的固体电介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自上世纪七十年以来,锂离子导体固体电介质研究非常广泛。这些的固体电介质有多晶陶瓷材料、玻璃以及各种复合材料,他们都是不同化学成分的含锂化合物,也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 P.Knauth在Solid State Ionics,180,911(2009)中报道的典型的锂离子导体如钙钛矿结构的Li1-xLnxTiO3(Ln=La,Pr,Nd,Sm);M.Itoh等人在Solid State Ionics,70,203 (1994)中报道的NASICON结构Li1+xTi2-xMx(PO4)3(M=Al,Sc,Y,La);H.Aono等人在J.Electrochem.Soc.,136,590(1989)中报道的LiSICON结构的硫化物玻璃陶瓷 Li7P3S11;以及各种复合陶瓷材料如T.Minami等人在Solid State Ionics,177,2715 (2006)中报道的Li2S–SiS2–Li3PO4等。这些锂离子导体其离子电导率在10-6至10-3 S/cm的范围内。但上述锂离子导体作为全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时,由于其与常用的储锂电极材料直接接触构成电池时,其电化学性能稳定性较差,很难得到实际的应用。R.Murugan等人在Angew.Chem.Int.Ed.,46,7778(2007)中报道了石榴石结构的锂离子导体,如立方相Li7La3Zr2O12与Li6BaLa2Ta2O12由于其较高的锂离子导电率(~10-4S/cm)而受到关注,与电极材料接触也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是用于固态电池较为理想的固体电解质。然而E.Rangasamya等人在Solid State Ionics, 206,28(2012)中指出,这类石榴石结构的多元金属氧化物锂离子导体,目前的制备方法很难获得石榴石结构的纯立方相,通常存在离子导电率较低的四方相,烧结成陶瓷也很难致密化。
二元氧化体系Li3PO4-Li4SiO4固溶体也是典型的锂离子导体,就Li3PO4与 Li4SiO4这两个含锂化合物而言,由于其结构中没有空位,缺陷浓度低,离子电导率非常低。但这两种化合物可以相互溶解,固溶度达到60mol%,其结构保持γ-Li3PO4正交相。由于固溶可以产生大量的缺陷,特别是形成锂离子填隙与氧离子空位,可以使锂离子导电特性显著增加,但最高也只是在10-7~10-6S/cm范围,离子扩散活化能的水平大约是0.51~0.52eV,可参见A.Khorassani等人在Mater.Res. Bull.,16,1561(1981)中的报道。还有研究发现掺杂少量(1~5mol%LiBO2)作为烧结剂,提高陶瓷的致密度,也适当提高了二元Li3PO4-Li4SiO4固溶体陶瓷的离子电导率,可参见L.Zhang等人在Solid State Ionics,231,109(2013)中的报道。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80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