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99081.9 | 申请日: | 2016-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63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叶哲伟;梁政;赵勇;邓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31/20 | 分类号: | E21B31/20;E21B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卡瓦式液控内 打捞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井开发过程中打捞井下管类工具和管类落鱼用的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油气井开发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用于油气开采的井下工具,比如井下安全阀、井下节流器、潜油电泵等工具和设备。在此类开发用的井下工具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工具进行打捞,如何快速有效地对井下开发设备进行打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外,在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钻柱、油管断裂等情况造成的落鱼掉落井底的事故发生,一旦发生此类落鱼事故,就必须对落鱼进行打捞作业。
打捞作业的原则是快速有效地对井下工具和落鱼进行打捞回收,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油气开采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打捞井下落鱼还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高效安全的打捞工具是现场必备的重要设备。目前使用的打捞工具种类繁多,功能相对单一,对落鱼要求较高,打捞成功率也差别较大,很多打捞工具的打捞成功率不高。现在用于管类落鱼的打捞工具使用最普遍的就是捞茅,捞茅在鱼顶深入管类落鱼内腔,利用卡爪卡死落鱼顶端进行打捞作业。但是由于捞茅难以深入落鱼内腔,经常容易发生卡爪在鱼顶滑移的情况,造成打捞作业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对井下管类工具的回收和管类落鱼的打捞作业,特提供一种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是由上筒体、滑销、旋转封盖、推力壳体、推力轴承、轴承座、弹簧座、弹簧、套筒、连杆、箍簧、卡瓦、圆锥筒和引鞋构成;其结构特征在于:上筒体上端和连续油管丝扣连接;上筒体外圆上部设置一圈滑槽轨道,滑槽轨道下部轴向设置有长槽轨道和短槽轨道,长槽轨道和短槽轨道相互间隔,长槽轨道和短槽轨道之间设置有斜向轨道连通,上筒体外圆下部设置一圈凸起台阶,上筒体的凸起台阶下方周向均匀设置三个通孔连通内外空间;圆锥筒外圆下部设置为圆锥面;引鞋外圆设置为锥体,引鞋内腔设置为喷射孔;圆锥筒上端和上筒体下端丝扣连接,圆锥筒下端和引鞋上端丝扣连接;卡瓦内侧设置为圆弧面,卡瓦内侧下部圆弧面设置有锥度,卡瓦外侧下部设置为锯齿状,卡瓦外侧上部设置一圆弧凹槽,卡瓦上端设置一凹槽,凹槽两侧设置有通孔;套筒内腔下部设置一圈凸起台阶,套筒下端周向均匀设置六个铰支座,套筒上端外圆设置有公螺纹,套筒上端内腔设置有母螺纹,套筒上部周向均匀设置三个通孔连通内外空间;连杆一端设置有圆形通孔,另一端设置有腰形通孔;连杆一端和卡瓦上端铰接,连杆另一端和套筒下端的铰支座铰接;套筒套入上筒体和圆锥筒的外圆,卡瓦内侧下部和圆锥筒下部圆锥面接触;箍簧安装在卡瓦外侧圆弧凹槽内;弹簧安装在上筒体下部凸起台阶上,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座和套筒上端母螺纹丝扣连接;轴承座外圆下部设置一圈凸起台阶,两个推力轴承分别安装在轴承座凸起台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推力壳体内腔上部设置一圈凸起台阶,轴承座和两个推力轴承整体置入推力壳体内腔,推力壳体下端和套筒上端公螺纹丝扣连接;轴承座上端和旋转封盖下端丝扣连接;旋转封盖上部周向均匀设置两个螺纹沉孔;滑销一端和旋转封盖螺纹沉孔丝扣连接,滑销另一端插入上筒体上部的滑槽轨道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下入井下管类工具和管类落鱼内腔后,利用液压控制卡瓦径向撑开,保证打捞高效可靠;(2)本发明可以从引鞋的喷射孔喷射出高压流体,对井下管类工具和管类落鱼内的泥沙进行冲洗,保证本发明可以有效下入;(3)本发明可以根据作业需求,无限次控制卡瓦撑开和收回;(4)本发明和连续油管连接使用,下入和起升速度快,节约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卡瓦撑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卡瓦式液控内打捞工具卡瓦收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上筒体、套筒、卡瓦和圆锥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筒体、2.滑销、3.旋转封盖、4.推力壳体、5.推力轴承、6.轴承座、7.弹簧座、 8.弹簧、9.套筒、10.连杆、11.箍簧、12.卡瓦、13.圆锥筒、14.引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9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更换采气井口装置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运用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制作的新型热交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