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沙渠道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4524.9 | 申请日: | 2016-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5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肖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5/00 | 分类号: | E02B5/00;E02B5/08;B01D2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道 沉沙池 出水渠 进水渠 廊道 输沙 粗沙 排沙 旋流 窄缝 泥沙处理技术 长距离输送 底部位置 末端连接 导流板 内侧墙 圆弧形 中心角 溢流 水利工程 渠道 淤积 灌区 穿过 上游 修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沙渠道,属于水利工程中泥沙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进水渠、弯道、输沙廊道、旋流沉沙池和出水渠,所述弯道上游接所述进水渠,下游接所述出水渠,所述弯道的中心角为270°,所述出水渠从所述进水渠的下方穿过;所述弯道内设有圆弧形的溢流导流板;在所述弯道的内侧墙的底部位置开设一条窄缝;所述输沙廊道位于所述弯道的下方,通过所述窄缝与所述弯道相连通;在所述输沙廊道的末端连接一个所述旋流沉沙池。本发明占地面积小,能设置在渠首附近,可以对粗沙进行有效排除,从而解决在离灌区渠首较远的位置修建沉沙池而面临的征地困难、长距离输送粗沙易淤积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中泥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沙渠道。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多为多沙河流,在多沙河流上引水灌溉容易发生引水渠道内泥沙淤积问题。为了解决灌区引水渠道泥沙淤积问题,一般是修建沉沙池来处理进入引水渠道的有害泥沙。沉沙池是解决灌区泥沙淤积问题的有效措施,它的适用性和应用数量远远大于诸如排沙涡管、排沙漏斗、自排沙廊道等其它的二级泥沙处理设施。然而沉沙池也存在占地多、运用年限短、很难重复利用等不足,修建在渠首附近的沉沙池被淤满后,被迫选择在离渠首较远的下游段设置沉沙池,从而可能遭遇征地困难、长距离输送粗沙易淤积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沙渠道,本发明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能设置在渠首附近,对粗沙进行有效排除,避免长距离输送粗沙易淤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排沙渠道,包括进水渠、弯道、输沙廊道、旋流沉沙池和出水渠,所述弯道上游接所述进水渠,下游接所述出水渠;在所述弯道的内侧墙的底部位置开设一条窄缝;所述输沙廊道位于所述弯道的下方,通过所述窄缝与所述弯道相连通;在所述输沙廊道的末端连接一个所述旋流沉沙池。
优选的,所述弯道的中心角为270°,在所述出水渠与所述进水渠相交的位置处所述出水渠从所述进水渠的下方穿过。
优选的,所述弯道的横断面为矩形。
优选的,所述弯道内设有圆弧形的溢流导流板,可以增加弯道横向环流的强度,促使弯道底层水流更好地向弯道内侧运动、表层水流更好地向弯道外侧运动。
优选的,所述旋流沉沙池主要由池体、导流板、中心柱、排沙管、出水室和出水管组成,所述池体为圆柱形,与所述输沙廊道切向连接,所述池体底部连接一个所述排沙管,所述池体顶部连接一个所述出水室和所述出水管,所述池体内部设有一个圆筒形所述导流板和一个所述中心柱,所述旋流沉沙池起到二次水沙分离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耗水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与传统的沉沙池相比,占地面积小得多,土方开挖量很小,工程造价很低。
2、本发明的主要过水部分为进水渠、弯道和出水渠,这些过水部分的水流形态与上下游引水渠道的水流形态是相近的,因此很容易与原来的引水渠道对接,本发明对来水来沙条件和地形条件没有特定要求,便于修建在需要避免泥沙淤积的渠道上。
3、本发明利用弯道和旋流沉沙池进行二次水沙分离,对粗沙的排沙率高,耗水率低,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沉沙池联合使用,起到提高沉沙池运用年限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C-C断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45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环保的水面清污装置
- 下一篇:一种码头防撞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