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15851.4 | 申请日: | 2016-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6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姜正晖;姜行舰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正晖 |
主分类号: | E01C23/10 | 分类号: | E01C23/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刘正君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荷载 桥头 修复 预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施工方便、交通影响期短的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桥梁的桥头跳车现象较多,尤其是软土地区。桥头跳车是由于桥台与其后路基沉降不均匀造成了桥台和路基顶面的沉降差而产生的。在软土地区,此沉降差除了路基填料自身压缩外,更多地是由于地基固结沉降引起,其值严重的可以达到几十公分。
桥头跳车不仅严重影响到路桥构造物的使用功能,对公路桥梁构造物本身的结构破坏也较大,诱发或加重路桥病害,还会产生一笔极大的养护维修费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入到了解决桥头跳车这一棘手的问题上。
目前在工程实践中,桥头跳车处治技术主要集中于新建道路时的预防技术,分为几类:1.针对地基的处治技术;2.针对路堤的处治技术;3.针对路桥过渡搭板的处治技术;4.针对桥梁等。其中前4类从路适应桥的角度,后1类从桥适应路的角度,去减小桥路间差异沉降。这些技术又各自有很多方法,效果与具体很多因素有关。目前行业现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现实中桥头跳车现象仍然较多见,尤其软土地区,由于地基压缩沉降持续时间很长,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年,造成目前很多道路建成后逐渐沉降累积形成跳车,成为难以根治的痼疾。
面对该现实,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着手探求针对既有路的处治技术,但受既有路交通运营、工程造价、技术复杂性等影响,至今未有成熟易行又有效的手段得到推广应用,现实中仍基本依靠不断加铺来改善。这些技术大体上有三类:1.通过在路面上向下钻孔,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技术;2.设置门式地下连续结构限制地基土体侧向变形;3.置换路堤材料为轻质材料。
关于1类,技术上相对成熟,但经济性差。关于2类,除经济性差,技术有效性尚待商榷。3类分二种,一种是在路堤两侧横向打孔置换,一种是在路面上往下打孔置换。前者的优点是对交通运营影响较小,但技术难度大,还未成熟,工期也长;后者施工方便,技术成熟,但对交通运营有一定的影响。
如前述,这些方法相对于不断重复加铺,或无优势或优势不明显。其中相比较而言,从路面上打孔置换轻质材料的方法会更现实和比较价值,该方法的轻质材料要求高,既要重量轻又要有足够的强度,目前较为可行的仅为泡沫混凝土。但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形成需要较长的养护时间,使得工期较长,对已通车公路的交通运营影响大,这也成为该方法的明显缺憾。
故目前基本仍采用不断重复加铺的方法被动地减轻桥头跳车,但该方法不但多次重复,而且即使对于沉降已稳定的桥头,新加铺的路面荷载还会产生新的沉降增量,破坏原有的稳定,使得始终处于不利的循环状态,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桥梁桥头存在跳车,以及采用被动地不断加铺方法或采用打孔置换轻质材料的方法存在不彻底、不经济、施工不便、对交通运营影响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便快速、交通影响小,处治彻底且经济的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
S2.在孔内埋入密封的高强度空心筒,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
S3.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修复桥头线形。
本发明通过荷载减量的方法,使得一次性处理后,达到减载的目的,进而有效控制处治以后的沉降,同时减量时由不必全面翻挖,充分利用了原有路面的强度与性能。本发明中在孔内埋入空心筒,空心筒为成品,相比传统采用注浆或换填轻质材料如泡沫混凝土等方法,略去了采用浆液或泡沫混凝土所需的养护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置换工程量,对交通影响期短。另外,填充泡沫混凝土需要一套专门设备,而本发明安装无需机械,施工也比泡沫混凝土简单、方便、经济。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2中将一个整体的空心筒埋入孔内,所述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本方案采用将一个整体的空心筒埋入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2中将若干节空心筒分套装埋入一个孔内,每节空心筒为密闭的空心筒体,其中位于孔最上部的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其余空心筒的筒底和筒顶均为平面。空心筒采用分节套装进行安装,更利于进行施工。设置在孔内最上部的空心筒筒顶采用拱形或圆锥形,这使得能更好的扩散行车荷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正晖,未经姜正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58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