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化学储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17469.7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9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罗广生;邱祥云;刑承友;蒋治亿;许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G11/26;H01G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马云超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化学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其包括:顶盖、卷绕式裸电芯以及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导电转接片。顶盖设置有电极性相反的极柱。卷绕式裸电芯具有电极性相反的极耳。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导电转接片电连接顶盖的电极性相反的极柱和裸电芯的电极性相反的极耳,各导电转接片具有:顶盖侧连接部,与设置在顶盖上的对应电极性的极柱电连接;极耳侧连接部,自顶盖侧连接部向远离顶盖的方向延伸。极耳侧连接部形成有:凸起,从极耳侧连接部的内表面朝向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卷绕式裸电芯突出并插入卷绕式裸电芯的对应电极性的极耳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并接触且电连接于该对应电极性的极耳。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利用率高,体积能量密度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化学电源,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和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点,通常电动汽车留给电池包的空间非常有限,为在有限空间内获得更高的能量输出,要求在提升锂离子二次电池质量能量密度的同时,还必须提高体积能量密度。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生产中,常采用的提高体积能量密度的方法有叠片法生产工艺和极耳模切卷绕法生产工艺。叠片法能有效提高电池壳体空间利用率,但需要对极片进行大量裁切,增加了电芯成本,并且叠片法生产效率低。极耳模切卷绕法,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需要对极片进行特殊模切,切刀较低的使用寿命和高昂的费用大大增加了电芯的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的设计思路是:保留生产效率较高的卷绕工艺,同时取消极片的极耳模切工艺,将正负极的未涂覆区域分置在电芯壳体两端,通过顶盖两端的导电转接片引接到正负极极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正负极未涂覆区域分别在电池的两端,当正负极未涂覆区域分别与导电转接片相连接时会存在层间错位,导致极耳连接处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增大了连接区域的物理电阻。为了提高连接的有效面积,必须增大正负极未涂覆的区域,这就降低了电池壳体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特别地,当电池的卷绕厚度增加时,这种正负极未涂覆区域层间的错位就越大。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其内部空间利用率高,体积能量密度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其包括:顶盖、卷绕式裸电芯以及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导电转接片。
顶盖设置有电极性相反的极柱。卷绕式裸电芯具有电极性相反的极耳。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导电转接片电连接顶盖的电极性相反的极柱和裸电芯的电极性相反的极耳,各导电转接片具有:顶盖侧连接部,用于固定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的顶盖以与设置在顶盖上的对应电极性的极柱电连接;极耳侧连接部,自顶盖侧连接部向远离顶盖的方向延伸。
其中,极耳侧连接部形成有:凸起,从极耳侧连接部的内表面朝向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卷绕式裸电芯突出并插入卷绕式裸电芯的对应电极性的极耳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并接触且电连接于该对应电极性的极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中,各导电转接片的极耳侧连接部的凸起由于插入卷绕式裸电芯的对应电极性的极耳形成的内部空间内,并在该内部空间内接触且电连接于该对应电极性的极耳,从而增加了各导电转接片与对应电极性的极耳的连接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并增加了电化学储能装置的体积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作出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分解图;
图4是图1中的导电转接片立体图;
图5是沿图4中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74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成池管道循环冷却系统
- 下一篇:一种快速电池脉冲化成充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