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的灌浆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5326.0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1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森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E02D15/04;E02D15/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51242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海上 钻井平台 技术 灌浆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灌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的灌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针对无灌浆廊道的电站、水库水下防渗体系缺陷进行处理时,所采用的辅助措施主要有潜水作业、降低或放空水库水位、浮船和填筑砂砾石施工平台等几种,但都存在施工辅助措施投资大,施工过程对电站、水库安全和经济运行影响大的缺点,往往受到的运行效益损失要远远大于项目总体投资。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的复杂性,施工方法的不当和局限性,使电站水工建筑物难免存在一定的自身缺陷。电站运行后,追求发电效益最大化是电站运行单位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根据相关规范、制度和企业管理标准的要求,以及电站自身电力设备设施的运行老化,需要对电站所属设备、设施进行各种专项的、计划性的、应急性的维护、维修。电站管理运行单位一般都会结合电站机组运行的峰、平、谷期,枯、汛期进行维护和检修计划的安排,以减小人为对电站发电效益的影响。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自身具有的应急性、施工周期长、需要机组关停机和库水位配合等特点,很难达到不影响电站正常发电运行的目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的灌浆施工方法,能够完全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的灌浆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场外搭建支撑结构:场外组对多层钢支架单元构成施工平台的支撑结构;
S2、现场搭建施工平台:将支撑结构吊入施工现场,并在支撑结构的顶部交叉铺设横向支撑梁和纵向支撑梁,构成网状支撑面,在网状支撑面上铺设钢板,构成施工平台;其中网状支撑面面积大于支撑结构顶部面积,网状支撑面超出支撑结构部分形成悬臂结构;
S3、安装定位管:在悬臂结构上安装竖直向定位管,定位管的底端对应施工节点;
S4、打孔灌浆:在施工节点处垂直向钻孔,利用定位管对钻孔进行灌浆。
上述过程中,步骤S1中场外搭建支撑结构前,需预先设计验证支撑结构的结构性能参数,本发明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研发的SATWE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
合理正确设置计算参数: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其中,工程的实际情况是指施工区域临近机组发电时最大水底流速、施工过程中各种动、静荷载,以及平台运输和吊装要求等;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确定支撑结构的合理性:计算支撑结构的指标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和剪重比等,以判断支撑结构是否设计合理;
单构件优化设计: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抗震要求。
分析结果为支撑结构采用桁架结构、并采用Q235或Q345钢材材质为优选方案。
上述过程中,步骤S2现场搭建施工平台完成后,悬臂结构对应需灌浆区域。
上述过程中,步骤S3安装定位管完成后,定位管的底端对应施工节点,施工节点即为需灌浆区域内的一处施工点,定位管型号为Φ140mm。
上述过程中,步骤S4打孔灌浆过程中,打孔利用XY-2地质钻机在各施工节点处钻孔,灌浆是在定位管内安装Φ108mm孔口管,利用孔口管导流灌浆,具体可采用循环钻灌法、套阀管灌浆法或潜孔钻钻孔法等工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中所述钢支架单元的制作步骤如下:
S11、选取三根管状立柱和三根横梁,构成三棱柱框架结构,立柱与横梁的节点焊接固定,三根立柱分别作为三棱柱框架结构的三个侧边,三根横梁分别作为三棱柱框架结构的三个顶边;
S12、每两根立柱之间均设置斜拉支撑杆,立柱与斜拉支撑杆之间的节点焊接固定;
S13、在所有立柱的侧面上均开设一直径为1~3cm的小孔,该小孔距立柱底端的距离为60cm~80cm;
S14、在所有的立柱的底部焊接一垫脚板;
S15、对所有焊点进行除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森,未经林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5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纺锤形夯锤
- 下一篇:一种实现汽车空调壳体快速扣合的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