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融含钛高炉渣冶炼低硅钛铁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1242.8 | 申请日: | 201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康磊;尚德礼;廖相巍;吕春风;康伟;贾吉祥;唐雪峰;张维维;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2C1/02;C22C14/00;C22C33/04;C22C38/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融 含钛高 炉渣 冶炼 低硅钛 铁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熔融含钛高炉渣冶炼低硅钛铁工艺,按渣:铝铁:氧化钙=100:37.94:(10~15)的质量比备料;将铝铁合金破碎并磨制大于等于300目,添加氧化钙混料至其均匀包覆在铝铁合金粉末表面;将含钛高炉渣装入氧化镁坩埚内,放入电阻炉内,随炉一起升温至1450~1650℃,改成恒温控制。将混好配料均匀加入熔池中,加料速度为4.5~5.5g/min,加料结束后,保温5~10min;在1450℃~1650℃下取出,水冷,干燥;机械法分离渣和合金。本发明铝铁合金粉末为大于300目,同时控制加入速度,以控制铝、硅参与还原反应时间,提高它们的还原效率,减少铝铁合金粉末消耗,降低合金中硅和残铝含量,实现了降低工艺成本、合金中降硅增钛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炉渣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熔融含钛高炉渣利用技术,利用熔融含钛高炉渣生产低硅钛铁。
背景技术
我国钛资源丰富,储量世界第一,主要赋存在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中,其利用率很低,主要原因高炉炼铁只回收了钒和铁,钛以二氧化钛形式进入高炉渣(质量分数约为25%),形成复杂的矿相,难以回收利用。目前在渣厂已堆积了7000万吨,每年仍以300万吨速度增加,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如能很好利用含钛高炉渣对我国钛资源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含钛高炉渣利用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方法:1)用其制备水泥,如能成功应用,需降低高炉渣中的TiO2含量,否则水泥活性差,易结晶;2)湿法提钛,主要是酸、碱处理制备钛白粉,存在酸碱消耗大、残渣量大、污染环境和腐蚀设备等缺点;3)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制备TiCl4,缺点是氯化过程中易形成沸点高、粘性大的CaCl2和MgCl2,使氯化设备不能长期正常运转;4)高温钛富集,将分散的钛富集到钙钛矿或黑矿石中,通过选矿的方法选出富钛矿,这种方法实际中还很难实现;5)制取钛合金,采用铝、硅等元素还原渣中钛制备钛合金,这种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三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工艺成本高,冶炼时间较长,电能消耗大,铝、硅等还原剂用量大。二是制备钛合金中硅、铝等杂质含量高,在合金化过程中所能应用的钢种有限。三是提钛后残渣利用及污染环境问题。
关于利用熔融含钛高炉渣制取钛合金,授权专利1(CN103173628B)和授权专利2(CN103484683A)同样采用铝粉作为还原剂,氧化钙调整熔渣碱度,冶炼制取钛合金,缺点是铝粉价格高,含钛炉渣和铝粉配比分别为100:25.98和100:(20~25),铝粉消耗量大,在实际生产中成本高而不可行,制备的合金中硅和铝含量高,在合金化过程中所能应用的钢种受限,专利2提及采用钙还原含钛炉渣,由于钙在高温下易挥发性,所以在高温、真空环境下其还原效率是很低的。
“提高钛硅合金等级的研究”,李祖树、徐楚韶,《重庆大学学报》,1994年第17卷4期,报道了采用硅铁作还原剂冶炼硅钛合金,钛回收率<60%,且冶炼时间较长需70~90min,硅铁量太多钛回收率增加很少,只会增加合金中硅含量,降低合金中钛含量,为了提高合金中钛含量和贫化渣中TiO2,提高钛回收率,作者采用硅铝铁作为还原剂,硅铝铁还原剂在价格上比铝粉便宜,还原能力比硅铁还原剂强的多,采用硅铝铁作还原剂有利于生产低硅、高钛合金。但是,作者忽略的是含钛高炉渣中TiO2和SiO2的含量均在20%以上,铝的还原能力比硅要强的多,其还原TiO2和SiO2能力又相近,熔融含钛高炉渣中钛、硅同时被铝还原出来,采用硅铝铁作还原剂,其还原效率提高不大,但造成制备钛合金中硅含量高。制得合金的化学成分(%):31.63Ti、32.79Si,钛的回收率为84.29%。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12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