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55499.7 | 申请日: | 2016-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5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师耀利;赵仁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平面 重力 开采 倾角 油油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该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设计了以注蒸汽为主、注非凝析气体为辅的平面重力驱油方式。蒸汽和非凝析气体按照一定比例注入,地层内高温热水和非凝析气体由于密度差易于形成空间分异效果明显的“次生气顶”和“次生水带”,高温“次生水带”不仅为下游冷油区提供加热来源,而且阻挡了注入气向构造低部位生产井的突破。同时,为实现油藏整体规模开发,采用单方向线性交错井网开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和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稠油资源丰富,如何高效开发利用稠油资源,已成为石油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部分背斜构造或断鼻构造控制的油藏地层倾角为8°~20°,地下原油黏度在50mPa·s~5000mPa·s之间,有的具有比较活跃的边底水。这类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采后常常会在油藏高部位和油层中上部滞留大量“阁楼油”,阶段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尚无可行技术继续开采。对于这类高倾角(大于8°)稠油(50Pa·s~5000mPa·s)油藏,亟需一种更加高效的开采方法,以继续提高采收率。
加拿大学者R.M.Butler曾提出在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中后期,混合注入蒸汽和非凝析气体形成非凝析气体辅助SAGD(SAGP),经矿场实施验证,可以提高产油量和油汽比。但是这种生产方式为垂向泄油模式,垂向连续油层厚度一般大于15米。对于我国储量规模较大的厚度小于15米的稠油油藏尚不可应用,因此需要探索结合我国稠油油藏地质条件的生产方式。
顶部注气平面重力驱是指在构造高部位注气,原油从构造低部位生产井连续采出的开采方式,其采收率被认为是所有非混相驱中最高的。国外已成功实施的油藏多为地层原油黏度小于50mPa·s的稀油油藏。至今,尚未见到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50mPa·s的稠油油藏采用顶部注气重力驱开发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我国高倾角稠油油藏面临的开发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该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设计了以注蒸汽为主、注非凝析气体为辅的平面重力驱油方式。蒸汽和非凝析气体按照一定比例注入,地层内高温热水和非凝析气体由于密度差易于形成空间分异效果明显的“次生气顶”和“次生水带”,高温“次生水带”不仅为下游冷油区提供加热来源,而且阻挡了注入气向构造低部位生产井的突破。同时,为实现油藏整体规模开发,采用单方向线性交错井网开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和采收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平面重力驱开采高倾角稠油油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油藏;
步骤2、在该油藏的开采区域内设置直井正方形井网进行蒸汽吞吐生产;
步骤3、将该直井正方形井网中位于构造最高部位的一排直井作为注入井排,将该直井正方形井网中其余的直井均作为生产井排;
步骤4、向注入井排内注入蒸汽和非凝析气体的混合气;
步骤5、当气液界面从注入井排推进至与该注入井排相邻的一个生产井排后,将该生产井排的生产井全部转为注入井,使前期的注入井排关井,其余生产井排继续生产;
步骤6、依次重复步骤4和5,直至最后一个生产井排采油结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针对油藏高倾角的特点,该方法采用的线性交错井网和后期井类型转换的策略可以保证气液界面单方向推进,平面波及系数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554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